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6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nm2 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研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6 5例胃肠道间质瘤nm2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良性 90 .9%(2 0 / 2 2 )、潜在恶性 89.3% (2 5 / 2 8)、恶性 80 .0 % (12 / 15 ) ;三者两两相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恶性组nm2 3阳性率 :有转移的为 85 .7% (6 / 7) ,无转移的为 75 .0 % (6 / 8)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 5例PCNA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 :良性 34.5 %、潜在恶性 6 2 .3%、恶性 88.7% ;三者两两相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转移组PCNA指数为 95 .4 % ,无转移组PCNA指数为 73.6 % ,二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nm2 3蛋白检测无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 ;检测PCNA有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抑制剂干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肝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将小鼠分为7组,每组4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曲古抑菌素 A(TSA)处理组,D组为大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E组为小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F组为大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处理组,G组为小剂量PDTC处理组,采用脂多糖联合D-Gal诱导小鼠肝衰竭模型。采用Q-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Ⅰ类和Ⅱ类HDAC mRNA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HDAC1mRNA、HDAC2mRNA、HDAC3mRNA和HDAC8mRNA水平分别为(1.7±0.2)、(1.7±0.3)、(1.9±0.6)和(2.6±0.7),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B组肝组织HDAC4mRNA、HDAC5mRNA、HDAC6mRNA、HDAC7mRNA、HDAC9mRNA和HDAC10mRNA水平分别为(0.6±0.2)、(6.3±0.9)、(3.4±0.8)、(2.8±1.0)、(6.5±1.1)和(0.4±0.1),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DAC mRNA水平可能与机体乙酰化作用相关,可为应用组蛋白乙酰化调控治疗肝衰竭小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A、B、C、D4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主要药物为青霉素加氨苄西林,B组为头孢拉定,C组为阿莫西林,D组为阿奇霉素干混剂。结果:治疗平均费用C组最低,B组最高;总有效率D组最高,B组最低;增长的费用/效果(△C/△E)值D组最低。结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D组(阿奇霉素)方案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Survivi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肖华  邹继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09-2710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survivi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30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用甲基绿—派诺宁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urvivi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阳性率为82.8%;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无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3.85±1.12)%和(1.24±1.0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细胞AI呈负相关。结论: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蛋白和AI,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5.
罗肖华  邹继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982-1984
近年来,端粒(telomere)与端粒酶(telomerase)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体除了有快速增殖能力的淋巴造血系统细胞、皮肤基底层细胞、增生期子宫内膜细胞等细胞外,其余绝大多数体细胞都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良性肿瘤细胞也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而90%以上的人类恶性肿瘤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激活以后,肿瘤细胞中端粒的长度才能相对稳定,使细胞获得永生化的能力。因此,通过对端粒与端粒酶的深入研究,可揭开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获得一些重要的治疗靶点。现将近几年来端粒及端粒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I组级52例,死亡4例;重症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I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时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m23和CD44v6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20例黑色素细胞痣中nm23和CD44v6表达情况。结果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分别为40.0%和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和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期≥3年的阳性表达率为64.0%,生存期<3年的阳性表达率为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在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分别为67.7%和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和5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3年生存率情况无关。结论nm23蛋白高表达可在抑制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CD44v6蛋白高表达则可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检测恶性黑色素瘤nm23和CD44v6基因蛋白的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转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结核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我们从1983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结核2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23例患者中,男7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1·2岁。病程1个月至6年,平均15个月。既往有气管支气管结核1例,颈淋巴结结核3例,肺结核4  相似文献   
9.
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康朝  邹继彬 《海南医学》2005,16(4):144-145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中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追踪病人的预后。结果 Survivin蛋白与乳腺癌病人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但与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生存期限有关;Bcl-2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 Survivin与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期有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Survivin表达与Bcl-2表达之间无相关性,它们是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各自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中Surv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追踪病人的预后.结果 Survivin 蛋白与乳腺癌病人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但与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生存期限有关;Bcl-2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 Survivin与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期有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Survivin表达与Bcl-2表达之间无相关性,它们是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各自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