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3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4例(80.00%)术中冰冻切片证实,6例(20.00%)术后病理确诊。24例中,单侧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加中央区颈淋巴结(VI)清扫术14例;双侧甲状腺全切7例;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例。术后病理确诊的6例均采用一侧腺体大部切除。全组30例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单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是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术式;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标准化剩余肝体积与肝硬度值的比值预测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1年6月行肝脏切除术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或者MR进行肝脏增强扫描,检查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按照肝脏肿瘤的位置拟行解剖性左半肝脏或者右半肝脏切除术。并按照拟定的手术方案计算出全肝体积及剩余的肝脏体积,同时对61位患者行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检测出每位患者的肝脏硬度值(KPA),计算出标准化剩余肝体积与肝硬度值的比值(SFLV/KPA),并观测61位患者是否出现术后肝功能不全。把引起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影响因素,再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这些因素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探讨标准化剩余肝体积与肝硬度值的比值(SFLV/KPA)预测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作用。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FLV/KPA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 6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有7例患者出现肝功能不全,无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无患者术后死亡。研究显示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SFLV/KPA、手术方式均是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SFLV/KPA(标准化剩余肝体积/肝脏硬度值)比值大于30.6时,患者术后一般不出现肝功能不全,手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患者9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观察组的治疗,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差异。结果 观察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观察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无术后死亡病例;对照组中转开腹3例,发生胆管损伤2例、出血1例、胆汁漏2例,术后死亡1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少,简单,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易水媒电刀在不规则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应用水媒电刀和48例应用钳夹法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分别为164.58±41.20 min、584.38±559.94 mL及1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159.43±43.93 min、178.52±153.46 mL及3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出血及输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病例行肝门阻断。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ALT、ALB及TBIL水平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术后胆漏、术后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水媒电刀应用在肝切除术中可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事件,是一种实用的肝切除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针缝合器联合不缝合皮下组织应用于胆道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行胆道手术的110例患者,根据不同切口缝合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5例(传统缝合方法)和实验组55例(不缝合皮下组织联合无针缝合器),比较两组在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切口出血率、切口积液发生率及切口美容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缝合时间[(15.53±1.26)min vs(39.11±2.03)min,t=73.103,P=0.000]、切口感染[14.5%(8/55)vs 1.8%(1/55),χ~2=5.930,P=0.015]、切口积液[23.6%(13/55)vs 9.1%(5/55),χ~2=4.251,P=0.039]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切口出血[7.3%(4/55)vs10.9%(6/55),χ~2=0.440,P=0.507]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一期愈合后无蜈蚣样瘢痕,而对照组一期愈合均有不同程度蜈蚣样瘢痕。结论采用不缝合皮下组织并联合无针缝合器缝合切口缩短了切口缝合时间,减少胆道术后切口感染、切口积液等不良事件发生,并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TACE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意在筛选出TACE对肝癌术后复发有预防作用的潜在受益人群。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病人资料,总共205例。根据病人是否接受TACE治疗分为NO TACE组(74例)和TACE组(131例);根据病人接受TACE治疗的时间点进行分组,分为NO TACE组(74例)、术前TACE组(32例)、术后TACE组(50例)和前后TACE组(49例);根据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等临床特征分为各亚组,回顾性分析TACE在治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结果 TACE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整体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P>0.05),但术后TACE治疗能够适当降低个别亚组病人的2年内肿瘤复发率,包括肿瘤直径>5 cm组、AFP>200 μg/L组、CNLC Ib期以上组、BCLC B级以上组病人,而对2年后的肝癌复发率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TACE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整体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但术后TACE治疗能够适当降低个别高危复发风险病人的2年内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治疗高危人群急性胆囊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41例高危人群急性胆囊炎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TGBD,术后2例出现胆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胆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3例患者院外出现导管脱落,因症状好转,患者不同意手术而未进一步治疗;3例因心肺功能无法耐受手术、6例因患者不同意手术拔除引流管。以上病例随访6~24月未见胆囊炎急性发作。29例顺利接受LC术,无中转开腹病例。PTGBD后2周~3月施行LC,平均手术时间74.9±67.3 min,术中出血约7.2±9.2 m L,术后住院时间2.6±2.1天,术后有1例出现腹腔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无胆道出血、胆道损伤、胆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胆囊壁厚度与LC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5(P=0.013)。结论彩超引导下PTGBD可有效控制胆囊急性炎症,为后续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硬镜)和纤维胆道镜(软镜)联合腹腔镜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及彩超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按照术中使用的内镜不同分成软镜组(23例,直接置入纤维胆道镜)和硬镜组(24例,置入18~20号外鞘,再于鞘内置入经皮肾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胆漏、结石残留等情况的差异。结果硬镜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而软镜组则有3例术中需协同使用硬镜来取出结石,结石取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87.0%,c2=3.344,P=0.067)。硬镜组和软镜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2±20.4)min vs(152.8±29.0)min,t=-3.924,P0.05],术中出血量[(28.70±8.69)ml vs(26.67±8.17)ml,t=-0.825,P=0.414)]、术后出血(4.2%vs 0,c2=0.979,P=0.322)、术后胆漏(8.3%vs13.0%,c2=0.274,P=0.601)及结石残留率(0 vs 8.7%,c2=2.180,P=0.1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硬镜及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可极大地减少取石、碎石时间,缩短手术时间,较软镜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