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颈椎病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以颈椎间盘退变为基础,进一步继发小关节、椎体与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结构的动静态受压,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前路手术,无论采取什么减压方式,目的是为了手术方便达到彻底减压,在保证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自体正常组织的切除。选择经间隙椎间盘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患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9例,入院常规行血常规、血沉检查,行VAS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与ESR、VA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MLR与HCT可以作为一种评判OA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脊柱侧凸是一种人类脊柱在三维结构上出现多曲性侧方移位伴椎体旋转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的因素众多,目前仍不能完全明确。由于伦理的要求和实验内容的限制,脊柱侧凸的相关实验无法直接在人类身上进行,而在动物模型中可以预先进行疾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大量样本数据并进行初步筛查和选择,这为疾病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动物模型也成为此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就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制造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齿突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 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图像,再经ANSYS ICEM CFD处理,生成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验证模型.模型验证后,通过对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施加不同角度的载荷,分析各种条件下齿突的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骨折类型.结果 (1)模型验证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的数据基本一致,后伸载荷下产生Ⅲ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3 Mpa;倾斜45°载荷下产生Ⅱ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1 Mpa,与皮质骨的屈服应力(138 Mpa)分别相差11%和12%.(2)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外力加载的应力分布图显示,应力集中区域可发生转变,预示骨折类型可能由Ⅲ型转变为Ⅱ型,且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皮质骨承受主要应力.结论 我们建立的枢椎有限元模型经过验证可以很好地模拟枢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两种力学加载模式的应力分布图显示随着作用力角度的变化,会出现齿突骨折类型的转变,预示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决定齿突骨折类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物力学因素在脊柱疾患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脊柱疾病认识的深入,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有限元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研究脊柱生物力学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斌  赵轶波  马迅  钟英斌  王浩  陈祺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47-1151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 2006年 10月至 2008年 10月, 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据 Denis骨折分型, 压缩型骨折 17例, 爆裂型骨折 35例, 其中男 37例, 女 15例;年龄 18耀59岁, 平均 46.5岁。 T4骨折 1例, T7骨折 2例, T8骨折 1例, T10骨折 3例, T11骨折 5例, T12骨折 14例, L1骨折 16例, L2骨折 9例, L3骨折 1例。影像学检查示: 椎管内占位约1/3, 突入椎管骨块均匀完整, 无碎裂及翻转。患者±次纳入研究, 分为两组, 其中 20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 其他 32例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 2009年 10月,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时间 21.5个月(12耀36个月), 所有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均无丢失, 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颈椎(C0~C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以层厚0.6mm进行连续颈部CT扫描得到骨窗断层图像,将CT数据导入到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0中得到上颈椎的三维图像数据,再导入ANSYS8.1中生成上颈椎的三维骨性模型。依据文献资料及参考CT结果对上颈椎软组织进行建模,包括椎间盘、小关节和主要韧带结构。最后模拟生理载荷下测定模型各节段(C0-C1,C1~C2,C2~C3)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将所得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建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一个较为详尽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包括76799个10-node Solid 92单元,14670 Shell 93单元,80个2-node Link 10单元.1557个8-node Solid 45单元,56个Shell 63单元。结论:该模型的生物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很好.本实验方法是科学的、精确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新型可调式椎体后凸成形装置,探讨其在胸腰椎椎体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超弹性特性的灯笼状弹性金属球,通过旋进器与套筒使金属球撑开及回收,采用自行设计的测试装置于INSTRON 5544生物力学测试机上测试单片金属片的最大应力载荷和应力变化。取正常成年新鲜尸体胸腰椎脊柱(T12~L2)标本5具,用自凝牙托粉包埋标本的上下两端并暴露L1椎体及上下椎间盘,包埋时使标本前屈10°,将试件置于INSTRON 8874生物力学试验机底座上,采用滚珠液压加载,准静态加载方式,将标本制作成L1椎体创伤性骨折模型,然后经两侧椎弓根扩孔,透视下达椎体内骨折终板下,将可调式后凸成形装置置入,旋转尾端可调式装置撑开灯笼状金属球至最大直径,X线正侧位片观察金属球位置、撑开状态及椎体复位状态,反复操作直到撑开和复位状态达正常L1椎体高度后回旋,推进外套筒拔出后凸成形装置。采用自制的材料推注器将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经扩大的双侧椎弓根通道填充行椎体重建术。结果:(1)由钛合金钢片组成的灯笼球状金属球初始直径为6.0mm,通过尾端可调式旋进装置调节可使金属球膨胀,最大直径可达12mm;其单片金属片最大应力载荷为56.96±3.21N,应力为9.48±0.53MPa。(2)经直径6.5mm扩孔椎扩孔后,直径为6mm的后凸成形装置可以通过椎弓根至椎体内部,经尾端可调式旋进器调节可使灯笼状球形结构膨胀,撑开复位后回旋能使金属球复位,推进外套筒可拔出装置,完成后凸成形术。5具标本实验操作均成功,椎体高度恢复平均达98.95%。结论:可调式后凸成形装置利用钛合金的弹性及柔韧性,可完成撑开和回收,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主要应用于脊柱退变性疾病,可以在术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质的融合。对于存在脊柱不稳或者是脊柱骨折的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起到复位、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存在脊柱侧弯畸形或者是后凸畸形的患者可以进行矫形。 应力分析:分析机械部件内的应力值和应力分布的方法,在此文中利用该方法分析不同螺钉固定方法对腰椎应力的影响。 背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评价椎弓根固定系统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的应力分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选择。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人体腰椎弯曲运动时的应力、位移变化,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方法:基于志愿者腰椎CT数据建立腰椎三维模型,与志愿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利用Abaqus软件模拟实际腰椎受力情况,对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腰椎的弯曲运动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2种固定方式下腰椎椎体、椎间盘、椎弓根钉的受力大小和位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固定下左侧螺钉受力为22.2 MPa,右侧螺钉受力为21.14 MPa,远远小于单侧固定时螺钉所受应力79.19 MPa;椎间盘在单侧固定下应力值比双侧固定时大87%;椎体在双侧固定时,要比单侧固定所受应力小72%;②从位移情况来看,双侧固定时,螺钉、椎间盘与椎体的位移要比单侧固定分别小53%,55%以及62%;③因此从力学角度分析,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受力小,要比单侧固定对人体更加友好,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ORCID: 0000-0002-4813-066X(陆向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赵轶波  马迅  赵斌  际维毅  郭媛  田江华  牛建鹏  张彦男 《山东医药》2010,50(28):22-23,F0003
目的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方法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 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图像,再经Ansys Icem CFD处理,生成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所建的枢椎有限元模型能够通过验证,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可进一步行各种上颈椎有限元力学分析。结论枢椎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下一步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