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彩色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给予小针刀松解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8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1个月后随访,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1个月后随访,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针刀局部松解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针刀入路治疗(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LDH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痛点入路组(35例,脱落1例)与椎间孔点入路组(35例,脱落2例),分别采用痛点入路和椎间孔点入路针刀松解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定疼痛及功能,并在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痛点组VAS评分显著优于椎间孔点组(P<0.05);两组JOA评分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痛点组VAS、JOA评分及疗效均显著优于椎间孔点组(P<0.05)。结论 两者短期疗效总体相当,但痛点入路在改善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且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痛点针刀松解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疼痛,功能,步态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集11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56例)和西药组(54例)。针刀组男16例,女40例;年龄46~74(62.98±6.68)岁;病程24.50(15.25,33.00)个月;于膝关节周围各痛点行针刀松解治疗,每周1次,共3周。西药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47~73(64.19±5.98)岁;病程25.00(13.75,33.00)个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日1次,每次200 mg,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和3个月时行英国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时行步态运动学分析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检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15.03±4.55)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和3个月时各项OKS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3周比较,针刀组功能评分和总体评分显著下降(P<0.001);而且治疗后3周和3个月时针刀组各项OKS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时步速、步频、步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周时针刀组步频较西药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时TNF-α、IL-1β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西药组IL-1β水平较针刀组更低(P<0.05),而TNF-α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点针刀松解可以显著改善早中期KOA患者的疼痛、功能、步态以及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尤其在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步频改善方面优于非甾体抗炎药。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近年中医药传统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对针灸、手法、中药、针刀、牵引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方法进行整理综述,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与联系,展望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景,为临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胸背部肌筋膜炎的治疗主要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刀治疗、手法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类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苯二氮卓类药等。目前,在该病治疗上没有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无法直观地将其量化;研究者重点研究其临床疗效,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足。今后,需进一步研究该病治愈的理论依据,使治疗方案规范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