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氧及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时,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低氧状态下适当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运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低氧复合运动组较低氧安静组大鼠体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氧复合运动组骨骼肌结构正常,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纤维增粗,毛细血管增生。结论低氧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维持骨骼肌的正常形态,增强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促进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2.
曹燕明 《中国医师杂志》2006,8(8):1093-1094
目的总结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其中5例有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人在7~8周内愈合,拆除外固定支架。随访6个月,优良率94.4%。结论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中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用于有骨质疏松的病人有一定的优势,对局部创伤小,功能恢复快,可免除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治疗创伤后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术治疗的创伤性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35±11)岁(19~60岁)。患肢均为右侧。评价术前与随访时患肢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和腕关节疼痛程度、握力以及尺骨变异程度和截骨处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随访(4±0.4)个月(2~6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43±14)°(15°~51°)和(120±31)°(11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握力分别为(25.5±10.3)kg(21.2~28.6 kg)和(26.3±11.1)kg(21.7~28.4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尺骨变异分别为(-0.13±0.04)mm(-0.15^-0.07 mm)和(-0.12±0.09)mm(-0.14^-0.0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肘关节与腕关节未见疼痛,术后未见截骨处异位骨化形成。结论应用保留桡骨头的桡骨颈节段性截骨治疗创伤后上尺桡关节骨性融合,方法简单,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PMOPF组)和对照组中血清、骨组织中因子LRP5、β-catenin、Runx2、Cmyc、Osterix、OPG、RANKL、LGR4水平的表达,分析相关的通路与PMOP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胫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PMOPF组。RNAiso Plus法提取骨组织总RNA,RT-qPCR法检测各因子表达。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检测血清各因子水平; PMOPF组按采血时段分A~F组,ELISA检测各因子水平。比较对照组与PMOPF组、PMOPF组中各邻组之间的变化。结果 (1) RT-qPCR法检测PMOPF组骨组织LRP5、β-catenin、Runx2、C-myc、Osterix、OPG、LGR4水平明显下降(P0.05),RANKL水平明显上升(P0.05)。(2) ELISA法检测PMOPF组中A~F组各因子血清水平LRP5、β-catenin、Runx2、Cmyc、Osterix、OPG、LGR4水平明显下降(P0.05),RANKL水平明显上升(P0.05)。LRP5、Runx2在B组最低,β-catenin、Cmyc在C组最低,RANKL在C组最高,Osterix在D组最低,OPG、LGR4在E组最低。结论 Wnt/β-catenin、BMP-2/Runx2/Osterix、OPG/RANKL、LGR4/RANKL通路的相关因子与PMOPF发生关系密切。LRP5、Runx2在骨折3 d内水平降至最低,β-catenin、C-myc在骨折7 d内水平降至最低,反映了其在成骨阶段中的变化一致; Osterix在骨折14 d内水平降至最低,OPG、LGR4在骨折28 d内水平降至最低,可能与PMOPF短期内较难愈合有关; RANKL在骨折7 d内水平升至最高,可能与PMOPF后成骨有所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6月~2005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26例经过6~26个月随访,22例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髋关节功能可生活自理,3例需借助行器行走,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地震严重创伤感染创面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地震中严重创伤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地震中严重创伤感染7例(创面8处),总结VSD技术修复这类创面的临床特点.结果 VSD技术处理后创面特点:患肢的水肿消退明显;创面的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创面的肉芽生成良好;患者全身反应轻,没有出现负氮平衡.结论 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治疗地震中严重创伤感染创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预防性抗骨吸收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量、骨代谢指标和骨组织形态的变化特点,提供早期监测和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依据.方法以去卵巢大鼠为实验对象、抑制骨吸收的唑来膦酸注射液为赋形药物,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选取44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除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外,其余各组均行双侧卵巢切除.假手术组(sham)、去势对照组(ovx)以安慰剂处理,其余两组分别在去势后3d、1个月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zoledronic acid,ZOL) 500μg/kg静脉单次注射,分别在实验开始、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收集血清测定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的值变化,并光镜下观察大鼠股骨病理学变化,图像分析系统观察骨形态计量学静态指标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的变化.结果应用去卵巢大鼠成功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去势对照组在1个月股骨BMD、血清PINP和TRACP-5b、TBV、Tb.Th及Tb.sp等指标变化上和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去势3d即行ZOL治疗者和假手术对照组的BMD、骨代谢、骨形态学指标比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后开始ZOL治疗者仅部分恢复骨密度,血清PINP、TRACP5b、骨组织形态指标变化和早期治疗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其骨小梁连接有明显的退变.结论骨代谢指标可用于抗骨吸收治疗的疗效监测;去势大鼠早期进行预防性抗骨吸收治疗,能抑制其骨量的丢失,减慢骨小梁退变,恢复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关节腔冲洗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促炎因子变化。方法 7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纳单纯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法治疗,治疗组35例患者采纳关节腔冲洗联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法治疗。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4 w的临床疗效差异[视觉模拟评分(VAS)、麦克玛斯特大学OA指数(WOMAC)、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并评估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IL-15、IL-17、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显著比治疗前低,KOOS显著比治疗前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WOMAC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KOOS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IL-1、IL-6、IL-15、IL-17、IL-18、TNF-α、CRP、TGF-β水平显著比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IL-1、IL-6、IL-15、IL-17、IL-18、TNF-α、CRP、TGF-β水平均显著...  相似文献   
9.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髓炎及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1例骨折内固定术后骨髓炎或软组织坏死缺损的患者,总结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规律。方法: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21例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或软组织坏死缺损的患者,术中拆除内固定材料,清除骨髓炎病灶,用旋转皮瓣、肌瓣转移、植皮、髂骨植骨等方法,术前术后用敏感抗菌素。结果:病人骨髓炎症状消失,2例需再次髂骨植骨,3个月-1年内拆除外固定支架,无1例截肢。优良率71.4%。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内固定术后骨髓炎或软组织坏死缺损的病人,可有效地消除骨髓炎,并同时保持骨折的稳定性,保证骨折顺利愈合。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是一种很常见的骨病,主要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及骨强度的下降,加大骨折的风险增加.目前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1)激素替代治疗,(2)钙剂及维生素D,(3)抑制骨吸收,(4)促进骨形成,(5)中药治疗.Sclerostin是由骨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拮抗性结合到LRP6和LRP6,阻断成骨细胞中Wnt信号/β-catenin信号,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活动和生存.其作用机制使得Sclerostin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一个新的靶点.目前,作用于Sclerostin的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已经进行了动物实验及临床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能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目前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对治疗人类骨质疏松症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