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行B超、CT与MRI检查.采用Pringle法或不阻断肝门的方法施行肝切除术,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电话或信函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像学表现:B超、CT或MRI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影像学表现类似,囊壁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囊壁明显增厚,囊腔可呈多房性.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20例,肝内胆管囊腺癌7例.(2)手术情况: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22例,肝左叶切除术15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肝右前叶切除术1例.38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8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175±7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 mL(200~4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4例,再出血3例,肝功能不全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9例,肝左叶切除术8例,肝左外叶切除术1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13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6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210±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0 mL(200~8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3例,再出血2例,肝功能不全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学检查:肝内胆管囊腺瘤囊腔内表层多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无异型;肝内胆管囊腺癌囊腔内多有乳头状突起,细胞异型明显,并向基底膜浸润.(3)随访情况:57例患者获得随访,8例失访(囊腺瘤5例、囊腺癌3例).随访时间为14~ 139个月,其中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复发(1例因术后肝衰竭死亡);肝内胆管囊腺癌13例复发,10例死亡,其中1例为肝内胆管囊腺瘤恶变.(4)预后因素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98%.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1%、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540,4.9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升高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5.365,95%可信区间:1.664~ 40.800,1.022~ 28.172,P<0.05).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但符合率低.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CA19-9是评估肝内胆管囊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原发性肝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容易经血液系统扩散转移,最常见的形式为门静脉癌栓形成,但也可经过肝静脉或肝短静脉血液方向转移至肝后、肝上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1])。然而,肝细胞癌伴肝下下腔静脉单纯血栓形成较为少见。笔者单位收治1例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后肝后、肝下下腔静脉单纯血栓形成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早期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早期ICC患者共15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采用Cox向前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早期ICC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早期ICC多数为中年男性患者,平均直径为(5. 8±2. 5) cm,肝功能多无异常,伴有不同程度CA19-9水平升高,术后病理多为高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 1%、43. 9%和34. 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 3%、25. 0%和18. 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高水平CA19-9[风险比(HR)=1. 705,95%可信区间(95%CI):1. 096~2. 652,P=0. 018]、肝硬化(HR=2. 399,95%CI:1. 108~5. 196,P=0. 026)、镜下子灶(HR=1. 918,95%CI:1. 124~3. 272,P=0. 017)、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5. 568,95%CI:2. 591~11. 965,P 0. 000 1)是影响早期ICC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HR=2. 142,95%CI:1. 054~4. 353,P=0. 035)、镜下子灶(HR=2. 045,95%CI:1. 250~3. 343,P=0. 004)、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2. 748,95%CI:1. 340~5. 638,P=0. 006)是影响早期ICC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术为早期ICC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术前CA19-9≥200 U/ml、肝硬化、镜下子灶、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综合运用经肝动脉插管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使中晚期肝细胞癌实现降期,或通过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使剩余肝脏快速增生,以及常规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让不同比例的中晚期或剩余肝脏储备不足的肝细胞癌能够成功转化为可切除肝细胞癌。这将成为提高肝细胞癌诊断水平的重要措施和肝细胞癌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笔者对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的内涵、相应策略和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以“弥漫性肝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先升高后下降再急剧大幅升高”为特征的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LF)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肝切除术后ALT峰值>1000 U/L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3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出血100~1500 mL,6例病人术中输血。10例病人术中采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肝门阻断时间为6~46 min;3例病人未行血流阻断。POLF发生于术后(5.1±2.3)d,主要表现为ALT先升后降再急剧大幅升高至<1000 U/L,CT检查显示弥漫性肝坏死。13例病人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持续升高,3例病人出现顽固性的大量腹腔积液,6例病人出现肝性脑病,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病死率为53.8%(7/13)。所有病例住院时间为(21.9±11.9)d。TBil峰值>150 μmol/L的6例病人全部死亡,而TBil峰值<150 μmol/L的7例病人仅1例死亡(P=0.004)。ALT峰值>3000 U/L的6例病人中5例死亡,而ALT峰值<3000 U/L的7例病人仅有2例死亡(P=0.102)。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肝脏弥漫性坏死引起的POLF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早发现、早干预,降低ALT和TBil的峰值、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均对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lnc R NA-DHC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5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切除的肝癌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测定lncRNA-DH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其分成lncRNA-DHC高表达组和lncRNA-DHC低表达组,卡方检验分析lncRNA-DH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ncRNA-DHC的表达与肝癌患者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风险因素分析。采用慢病毒转染SMMC7721和LM3细胞系,分为沉默表达组(KD组)与阴性对照组(Con组),CCK-8测定KD组和Con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测定两组侵袭能力。结果:LncRNA-DHC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1.73±1.31 vs 3.45±1.62,P0.05)。LncRNA-DHC的表达与肝硬化(P=0.017)、微血管侵犯(P=0.034)相关。LncRNA-DHC低表达组1,3年无瘤生存率低于LncRNA-DHC高表达组,分别为42.1%vs 79.5%(P0.01)与35.6%vs 67.6%(P0.01);lncRNA-DHC低表达组1,3年总生存率低于lncRNA-DHC高表达组,分别为70.3%vs 92.5%(P0.01)与58.2%vs 83.4%(P0.01)。肿瘤大小(P=0.002)、子灶(P0.001)、lncRNA-DHC低表达(P=0.043)为影响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P=0.001)、微血管侵犯(P=0.028)为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Con组OD450nm值显著低于KD组(P0.05)。Con组侵袭细胞数少于KD组(30±5 vs 90±20;P0.05)。结论:LncRNA-DHC在肝细胞癌中低表达,且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相关,lncRNA-DHC低表达为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沉默lncRNA-DHC的表达可促进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AK125512 在肝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作为预测肝癌患者术后预后标记物的潜在价值。方法从本课题组已完成表达谱芯片(GSE54238)中筛选明显差异表达lncRNA-AK12551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lncRNAAK125512在肝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x2检验分析肝癌组织中lncRNA-AK125512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相关性;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肝癌组织中lncRNA-AK125512表达量与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lncRNA-AK125512在肝癌组织中较癌旁肝组织明显低表达(P<0.0001);肝癌组织中lncRNA-AK125512的表达水平与Edmondson分级(P=0.022)、肿瘤包膜完整与否(P=0.005)、血AFP(P=0.018)明显相关;肝癌组织中lncRNA-AK125512相对低表达患者肝癌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P=0.0041)及总体生存期(P=0.0008)均显著缩短。肝癌组织中lncRNA-AK125512相对低表达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P=0.037)、总体生存期(P=0.003)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cRNA-AK125512有望成为预测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一个新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进一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可使其病死率大大降低;另外,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也将有助于改善目前的治疗状况。这些都依赖于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等技术的提高。目前传统的诊断标志物诊断效果还不理想,现有的分子分型和预后判断体系离临床应用也尚远。近十年来,包括microRNA和lncRNA在内的非编码RNA研究的迅速进展,给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思路,显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非编码RN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手术是肝细胞癌(HCC)最重要的根治性手段,但初诊时能获得手术切除的HCC患者不足30%。如何将不能切除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成为提高HCC生存率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综合运用经肝动脉插管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让HCC实现降期,或者通过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脏隔断和门静脉结扎使残余肝体积快速增大,均可实现转化成功从而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但是,如何优化多种治疗模式,规范复杂性肝癌患者的多学科诊疗路径,提高手术切除的效率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