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RI和X线检查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平台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骨折之一.骨折涉及关节面.对关节功能影响大.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膝关节僵直、骨性关节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并发症。凭普通X线有时不能准确、全面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塌陷、移位情况,同时难以显示关节面软骨、半月板、韧带的损伤。这些损伤处理与否和处理时机的选择.对膝关节恢复的好坏有重要影响。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能有效显示骨、关节的解剖和病理变化.在骨、关节创伤性病变影像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66例胫骨平台的MRI和X线平片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者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小儿急性期病毒性脑炎,分别作轴位DWI和常规T1WI、T2WI成像。观察病毒性脑炎在DWI与常规T2WI的表现,同时测量感兴趣区域和正常同龄段儿童脑白质和脑灰质的ADC值。结果:MRI诊断20例阳性,共发现76个病灶。3个病灶在DWI出现异常高信号而T1WI、T2WI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52个病灶在DWI与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25个病灶DWI显示范围较T2WI更清楚、更广泛,13个病灶在DWI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8个病灶在DWI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复查11例其中7例痊愈,其余4例出现11个软化灶,在T2WI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在DWI表现为低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异常信号,也能够反应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与常规T2WI相比可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疗效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额筛窦粘液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CT检查12例额筛窦粘液囊肿患,结合手术病理对照分析液囊肿的CT表现,结果:在12例中,额窦3例,额筛窦5例,累及整个筛窦1例,前组筛窦3例,CT表现为:(1)囊肿为类圆形,呈典型的气球样征象。(2)囊肿瘤密度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3)窦腔膨胀性扩大,窦壁变薄,囊肿突出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均向眼眶内突出,(4)囊肿轮廓光滑,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有清楚的边界。结论:CT不但可显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继发改变情况,根据病变的典型表现还可对粘液囊肿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成像及其扩散加权成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儿乙型脑炎的MRI表现及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方法16例临床诊断符合小儿乙型脑炎的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和轴面DWI,其中7例在发病10d内检查,9例在10d后检查。观察患者脑DWI、T2WI序列的表现;同时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将病灶的ADC值与其对应的发病持续时间作相关分析。结果脑部病变区主要呈稍长T1、长T2信号,丘脑受累最常见。16例患者中,15例丘脑受累,其中6例病变仅累及丘脑。7例10d内行MR检查者,病灶在DWI较T2WI信号高,而且病变范围更清楚,其中2例在DWI还显示了T2WI未能显示的病灶;9例发病10d后行MR检查者,T2WI显示病变较DWI清晰。丘脑病灶的ADC值与其病程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 小儿乙型脑炎在MRI上常表现为较特征的丘脑受累,结合临床,DWI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并胆胰管合流异常的MRCP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c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目前诊断胆胰管疾病最先进的非创伤性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cal bile-duct dilatation,CBD)是比较常见的胆道发育畸形,其主要病因是胆胰管合流异常(anonlous junction of panereatieobiliary duct,APBD)。目前,临床上确诊APBD主要依靠胆道造影(如术中胆道造影、ERCP等)。国内外有关MRCP诊断APBD的报道甚少。2年来,本院利用MRCP诊断CBD合并APBD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新生儿HIE初期的MRI表现。结果110例患儿中,脑水肿102例(92.8%),皮层、皮层下及深部白质T1WI呈高信号90例(81.8%),T1WI两侧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内对称性点状高信号56例(50.9%),基底节、丘脑T1WI异常高信号及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23例(20.9%),颅内出血42例(38%),T2WI灰白质分界不清19例(17.5%),弥漫性脑实质出血12例(10.1%),腁胝体水肿或梗死19例(17.3%),大面积脑梗死5例(占4.6%)。轻、中度HIE患儿预后较好;重度预后较差,常常留下后遗症。结论MRI可以客观反映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情况,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IRA)是近年来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原始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后,得到类似于X线血管造影的图像。应用于全身多个部位的动脉血管成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脉造影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一种,能较好地观察门脉系统各组成血管及空间关系,Kopka等认为在评估门静脉系统方面3DCEMI讲明显优于X线DSA,且可以进行360°旋转,便于各个角度观察。作者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本院明确诊断的12例门脉高压症和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检查,初步探讨其对门脉高压症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kVp扫描技术在肺静脉及左心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行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检查的中等体型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使用常规kVp 120,B组使用低kVp 90。记录两组病例扫描时机器自动显示的扫描长度(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值。测量并计算左心房中部水平胸主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双盲法主观评价肺静脉及左心房后重组图像,评判标准依据肺静脉及左心房清晰度、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对两组间的L、CTDI vol、DLP、E值、SNR及CNR进行t检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采用x2检验。结果:A组和B组的L值分别为(26.52±1.36)cm和(26.33±1.21)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但A组和B组的CTDI vol分别为(19.40±0)mGy和(8.40±0)mGy,DLP为(514.49±26.29)mGy·cm和(221.13±10.13)mGy·cm,E值为(8.75±0.45)mSv和(3.76±0.17)mS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比A组分别降低了56.70%、57.02%、57.03%。A组和B组SNR分别为27.73±1.91和24.00±2.33(P=0.000),CNR分别为23.25±1.89和20.86±2.15,两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比A组分别降低了13.45%、10.28%。A组和B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诊断满意率均达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检查使用低kVp扫描技术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避免或降低了因辐射效应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20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及Origin 2021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及聚类分析,分析该病的中医用药规律并总结出核心药对。结果 共纳入64篇有效文献,累计方剂50首,药物126味,使用频率≥1%的高频药物有26味,茯苓、半夏、陈皮及甘草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性味以温性、辛味为主,多归属肺经。关联分析得到的核心药对为半夏-茯苓。结论 中医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基础治法为化痰祛湿,常配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及益气健脾之法;基础方剂为二陈汤;核心药对为“半夏-茯苓”。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 MRI表现。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和STIR扫描,1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6例中12例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4例位于脊髓内,合并其它先天畸形6例。MR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8例,等、低混杂信号6例,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上呈高信号10例,等、高混杂信号5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3例肿瘤内有脂肪信号。11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肿瘤内部均无强化,肿瘤边缘轻度强化2例。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除与皮样囊肿鉴别困难外,与其它椎管内肿瘤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