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囊内刮除术结合不同局部辅助措施治疗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汕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初发骨巨细胞瘤共83例,选择其中行肿瘤刮除灭活治疗的患者61例,应用K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对这61例GCT患者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术后8~131个月,平均50个月。61患者复发12例,复发率为19.7%,其中38例行瘤腔化学药剂浸泡辅助灭活,复发9例,复发率为23.7%,另外23例在用化学药剂浸泡前先用高速磨钻打磨瘤壁,复发3例,复发率为13.1%。结论囊内刮除灭活术仍是大部分GCT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GCT病灶刮除灭活辅以高速磨钻打磨瘤壁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坠落伤19例,重物砸伤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术后胫骨平台解剖学参数、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7.7±12.29)mL和骨折愈合时间(26.7±1.94)周,均低于对照组的(137.8±21.16)mL和(30.7±2.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软组织损伤小,更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41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65 ~83岁,平均75.2岁.骨折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3例,伴明显肩关节脱位11例;四部分骨折18例,伴明显肩关节脱位9例.21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20例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25 ~36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置换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6.8±7.9)min]、术中出血量[(190.7±32.2) mL]、术后引流量[(62.6±5.4)mL]、住院时间[(11.1±1.1)d]均低于钢板组患者[分别为(101.2±10.9) min、(241.7±46.0)mL、(77.7±7.9) mL、(13.4±1.6)d],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52.1±3.1)分、(61.7±2.8)分]均低于置换组患者[(60.0±3.3)分、(65.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与置换组(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关节内感染发生.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前者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扩大刮除后,应用锁定钢板内置于瘤腔支撑固定联合骨水泥充填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本组收治的膝关节周围CampanacciⅡ级骨巨细胞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1~43岁,平均29.3岁,其中初发12例,复发4例.手术采用扩大刮除、锁定钢板内置瘤腔支撑固定联合骨水泥充填重建骨缺损的方法,术后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病例依照Jaffe组织学分级Ⅰ级5例、Ⅱ级11例,所有病例术前CT均显示瘤体较大,骨质破坏直径超过1/2骨直径,未穿破关节软骨,无病理性骨折,本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良好,无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随访2年以上,肿瘤复发2例(12.5%),未出现关节面塌陷、骨折等并发症.肢体功能按Enneking评分平均(27±1.34)分.结论 对瘤体巨大并侵犯软骨下骨,骨强度及关节面稳定性受严重破坏的初发或复发性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应用钢板内置的方法能增强骨水泥套的支撑力和骨强度,一定程度上避免行瘤段切除关节重建,减少术后骨折、关节面塌陷等远期并发症发生,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对腹部脏器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患者32例,所有病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36.1分(35.2±2.94),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治疗。腹部损伤应用填塞止血、简单修补、结肠造瘘等方法处理,病情稳定后再二期行骨折确定性内固定、腹部脏器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统计分析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 32例患者中死亡5例(15.62%),抢救成功率84.38%,发生严重并发症6例(18.75%)。24例行二期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有2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患者行腹部脏器损伤二期重建手术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病情危急、处理复杂,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多科协作救治,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损伤控制骨科(DCO)理论基础上建立一套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并总结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03—2013-10诊治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37例,采用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处理。院前急救:现场应用骨盆带12例、床单捆扎18例、抗休克裤7例。院内急救:第一阶段对重要器官进行功能评估、复苏、有针对性地快速诊断,适当处理,控制创伤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进行ICU重症监护,积极维护呼吸循环功能,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第三阶段二期骨折最终行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死亡4例,2例因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休克死亡,1例脑疝死亡,1例因腹腔严重感染败血症死亡,死亡率10.8%。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ARDS 2例,MODS 2例,DIC 1例,严重感染2例,败血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1.6%。26例在病情稳定后二期行骨盆内固定手术,7例仍以原外固定架固定。结论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救治困难,以DCO为理论指导,加强急救体系建设,规范急救流程,多科协作,按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开展救治,能切实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