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乙状结肠造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结肠造瘘术的手术技巧。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0月间应用管状吻合器施行乙状结肠造瘘术5例,其中包括直肠下段癌4例和直肠癌伴肠梗阻1例。手术方式是乙状结肠单腔造瘘4例,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1例。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人工肛门出血、坏死、内陷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平均1.8(1.1—2.9)年,造瘘口的吻合钉在术后1年后逐渐脱落,人工肛门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进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造瘘口形态一致,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大量便血伴全身乏力2年就诊.2年前因大量血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接受止血、输血及营养支持治疗.3个月后再次消化道大出血在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该期间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接受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低年资普外科医生最常实施的外科手术之一,尽管阑尾切除是难度相对较小的手术,但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或需要再次手术[1-6].本文对阑尾切除术后因非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阑尾炎术后因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避免阑尾切除术后的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1岁,发现左腹股沟处可复性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及回复性肿块,约4 cm×5 cm×6 cm大小,外环扩大,压迫内环肿块不复现,指尖有冲击感,质地偏硬无压痛,入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于2009年2月1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疝内容物为阑尾,其色泽正常、且无炎症改变,仅行Lichtenstein术,术后诊断Amyand疝,于第4天愈合良好出院.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例1 女,53岁,发现右颈部肿块伴疼痛1个月、高热3d就诊。发病以来无明显消瘦、心悸等,否认结核病史。体检:体温38.7℃。于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个3cm×4cm大小肿块,质硬,轻度触痛,边界清楚,随着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同侧颈部可触及2枚拇指头大小质硬淋巴结。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占位病变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前临床拟诊甲状腺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 ,5 8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伴乏力、消瘦 2个月来诊 ,胃镜提示胃体癌 ,于 1993年 11月 30日入院。体检 :体温 37.2℃ ,脉搏 92次 /min ,消瘦、贫血貌 ,血红蛋白 5 2 .2g/L。经纠正贫血和水、电解质平衡后于同年 12月 1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体小弯侧癌肿 3cm× 4cm× 4cm。胰体、尾部囊性肿块 5cm× 4cm× 5cm。无明显转移灶 ,小肠系膜和左半结肠系膜先天性致密片状和膜状粘连。遂行全胃切除 ,脾和胰体、尾部切除 ,R3 淋巴廓清 ,食道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手术后第 4d开始进食流汁 ,…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是罕见的非特异性炎症,在病理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及纤维化,大体表现为肠系膜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单发或多结节性肥厚、硬化及挛缩,并在该疾病自然病程的某一阶段分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lipodystrophy of the mesentery)、硬化性肠系膜炎(scelrosing mesenterritis)、退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及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1-4].  相似文献   
8.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和小血管肿瘤样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一般认为与慢性炎症和感染、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辅助T细胞和抑制T细胞比例倒置、病毒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冲洗液Cox-2 mRNA及CEA mRNA检测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比较胃癌腹腔冲洗液RT-PCR法与常规细胞学法(PLC)检出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32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ox-2 mRNA及CEA mR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3.1%(17/32)及56.3%(18/32),明显高于PLC检出癌细胞阳性率(21.9%),Х^2分别为5.497及4.433,P〈0.05。17例RT—PCR法检出阳性病例中,COX-2 mRNA法检出16例(94.1%),CEA mRNA法检出15例(88.2%),两种基因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检测阳性率大致相同,且检测阳性率与浆膜浸润阳性、浆膜浸润面积大、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TNM病期呈正相关。结论:RT—PCR法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Cox-2 mRNA与CEA mRNA表达,可显著提高脱落癌细胞的检测阳性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诊断特点与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外科治疗的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16例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占100%)、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占62.5%)、脂肪泻(占12.5%)、消瘦(占18.8%)及腹部肿块(占6.3%)。胰管扩张及胰腺结石的B超诊断率分别为81.3%及75.0%;胰管结石的腹部平片诊断率为81.3%;胰管结石的CT和MRI诊断率均为61.5%,包括胰头部局限性肿大为23.1%和胆总管扩张15.4%。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切开减压胰管空肠内引流术10例(Partington手术9例及Puestow手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Child方法),胰体尾部切除术3例(联合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例)。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改善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