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原位脾切除术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8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位脾切除术62例为研究组,传统脾切除术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在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胰漏、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在院观察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脾切除术比传统脾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更适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所致巨脾的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消化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01—2018-11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并确诊的81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分析不同部位消化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81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78例,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2%;其中上消化道穿孔43例,下消化道穿孔22例,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0.2%(65/81)。(2)上消化道穿孔的肝门周围游离气体征率明显高于下消化道穿孔;下消化道穿孔的肠系膜周围气泡征率和盆腔气体征率高于上消化道穿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穿孔的肝镰状韧带征率、肝圆韧带征率等高于下消化道穿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不仅对消化道穿孔的确诊率高,还可以判定穿孔的确切位置,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11(CHST1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 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标本30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CHST11的表达。采用RNA干扰技术敲低胰腺癌细胞株PANC-1、AsPc-1中CHST11的表达, 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筛选出转染效率最高的一条小干扰RNA(siRNA)进行后续实验。将实验分为CHST11-siRNA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 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方法、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敲降CHST11对PANC-1、AsPc-1细胞株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降CHST11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激活水平的影响。定性资料使用χ2检验, 定量资料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HST11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43%)高于正常组织(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胃癌患者,取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及癌旁组织各60份分别为胃癌组和癌旁组,非肿瘤性胃切除标本20份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E-cadherin及Vimentin阳性表达情况,Spearman法分析胃癌组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胃癌组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28.3%)低于癌旁组(46.7%)和对照组(80.0%)(P0.05),癌旁组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Vimentin阳性表达率(70.0%)高于癌旁组(50.0%)和对照组(35.0%)(P0.05),癌旁组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476,P0.001),无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0.0%)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12.0%)(P0.05),TNM分期Ⅲ~Ⅳ期、肿瘤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者Vimentin阳性表达率(82.1%、85.2%、84.0%)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肿瘤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47.6%、57.6%、60.0%)(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升高,二者与胃癌的侵袭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60例,其中行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28例(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32例(全肝血流阻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全肝血流阻断组比较,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谷丙转氨酶较低,术后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在院观察时间较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7.1%)低于全肝血流阻断组(28.1%)(P〈0.05)。结论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因胰体尾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行胰体尾切除术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组(SPDP组,18例)和联合脾脏切除术组(DPS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血小板计数、术后住院观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结果 SPDP组与DPS组相比,术后第3天及第7天血小板计数较低且基本在正常范围内[第3天(187.8±50.4)×10^9/L与(253.9±54.5)×10^9/L,第7天(202.7±48.0)×10^9/L与(356.4±63.4)×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观察时间短[(11.6±2.2) d与(14.1±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188.6±20.1) min与(180.8±29.8) min]、术中出血量[(212.2±120.9) ml与(224.0±113.3)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与30.0%)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