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组织开放感染是创伤外科常见疾患。损伤面积小时较易处理,而损伤重的大面积软组织开放创面治疗较为困难。若处理不当,亦能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干骺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国外文献报道4%~5%或更高,其中80%~85%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对移位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治疗方法的争议颇大,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1,2]。笔者近1年来完成了15例肱骨近端骨折的切开复位、干骺端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3年12月~2005年11月,共应用肱骨近端LCP解剖形钛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2~76岁,平均61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11例,砸伤3例,坠落伤3例,摔倒跌伤2例,术前诊断均为新鲜肱骨近端骨折。按照AO分类,A3型2例,B2型3例,B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复位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动力髁钢板治疗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粉碎骨折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1~59岁,平均35.4岁;骨折断端短缩3~8cm,平均5cm。伤后3~8周间手术。术中使用外固定支架牵开恢复肢体长度,复位骨折,同时植骨,动力加压螺钉钢板固定。术后膝关节应屈曲30°放置,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以优良率表示。结果:随访14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现象,无断钉、断板、钢板折弯并发症,患肢短缩在0~1.5cm之内。优良率65%。结论:对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粉碎骨折,术中使用外固定支架复位,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动力髁钢板固定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屈腕神经压迫试验诊断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腕管综合征 (CTS)是神经受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应根据病史、体征、肌电图作出临床诊断。其中神经激惹试验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指标。但是由于目前的激惹试验 (Phalen s试验、Tinel s试验和腕管加压试验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肌电图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 ,因此自 1997~ 2 0 0 0年我院采用一种新的激惹试验—屈腕神经压迫试验诊断腕管综合征 ,并与其他激惹试验作比较 ,证明了屈腕神经压迫试验是一种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指标。试验资料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  相似文献   
5.
1病历资料患者男,32岁,因左前臂卷入机器,迅速抽出,前臂及手无明显外伤、疼痛或活动受限,伤后1d前臂疼痛。伤后3d渐发示指及拇指远节指间关节屈曲障碍,1个月后入院。体检:左前臂及左手无明显肿胀畸形,未见皮肤损伤或瘀斑,左前臂及腕关节掌侧面轻压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判定和证实小指指总伸肌腱(EDCs)的存在及出现率,预期重新评价对EDCs及腱结合的命名。方法:选用58侧成人防腐手与16侧新鲜手(左右各半),解剖观察第四掌骨背侧指总伸肌腱尺侧束的类型,测量了其伸向小指的腱性结构的倾斜度、长度和宽度;随机解剖了其中8侧前臂,观察EDCs的解剖学特点。结果:①按形态学特点将第四掌骨背侧指总伸肌腱尺侧束分为四大类型,即独立型12.2%(9/74)、分叉型包括“r”亚型48.6%(36/74)与”Y”亚型27.0%(20/74)、分离障碍型5.4%(4/74)和缺如型6.8%(5/74)。②按生物力学特点又将其分为四大类型,即:标准力线型44.6%(33/74)、小力线偏离型37.8%(28/74)、大力线偏离型10.8%(8/74)和缺如型6.8%(5/74)。③除缺如型外,第四掌骨背侧指总伸肌腱尺侧束的尺侧头均以腱束止于小指伸肌腱[93.2%(69/74)]。④小指的指总伸肌腱具有独立的肌腹和单独的神经支配[100%(8/8)]。结论:①第四掌骨背侧指总伸肌腱尺侧束的桡侧头是腱结合,其尺侧头是伸向小指的指总伸肌腱的延续;②EDCs与第四掌骨背侧指总伸肌腱尺侧束是同一解剖结构,其出现率为93.2%(69/74);③分叉型、分离障碍型和缺如型是小指指总伸肌腱解剖变异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7.
8.
诱导性人工骨膜复合异体骨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诱导性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与异体骨相结合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B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factor-Ⅱ,IGF-Ⅱ)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制备诱导性人工骨膜.将27只兔建立右侧桡骨10 mm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9只.A组植入PLGA/bBMP+IGF-Ⅱ+bFGF人工骨膜和兔异体骨;B组植入PLGA/bBMP+IGF-Ⅱ+FGF人工骨膜;C组单纯植入兔异体骨.术后2、4、8周每组分别取3只动物,进行X线检查、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和免疫学检测,比较各组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A组的成骨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在8周时已经完成骨缺损的修复;B组在术后8周仍处于塑形改建之中;C组在术后8周时植入的异体骨坏死且被大量结缔组织包裹.A组移植物引发的宿主抗体水平低于C组,在体外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多项免疫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GA复合bBMP、bFGF和IGF-Ⅱ人工骨膜通过刺激血管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加快异体骨的血管化,降低免疫反应,促进其与宿主骨的愈合;同时,异体骨能起到支架的作用,可有效避免人工骨膜的塌陷.将诱导性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与异体骨联合应用比单纯应用以上两种材料更能有效促进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外踝解剖型带钩钢板治疗腓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踝解剖型带钩钢板治疗腓骨远端粉碎性或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合并骨质疏松或粉碎性的腓骨远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外踝解剖型带钩钢板内固定。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一些并发症的情况.如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结果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的结果,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1.7%。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或粉碎性的腓骨远端骨折.外蹀解剖型带钩钢板具有手术复位好、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老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手术治疗老年人旋采用加压复位后全螺纹螺钉固定,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29例老年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采用钩状钢板、内踝采用张力带固定、下胫腓关节分.同时观察一些并发症的情况.如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的结果,按Olerud和Molangder的关节伤后自我评分系统,优22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93.1%。结论此种内固定方法对老年旋后外旋型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