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肢静脉曲张与Cockett综合征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 (leftcommoniliacvein ,LCIV)病变与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1999~ 2 0 0 1年对 14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行深静脉逆行造影及LCIV造影。结果 (1)LCIV造影异常在双侧、左侧及右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 6 5 6 %、6 8 5 %及 39 4 %。 (2 )出现左侧大隐静脉返流 72例 ,在LCIV异常组中有 5 0例 (5 5 6 % ) ,LCIV正常组中 2 2例 (37 9% ) (P <0 0 5 )。 (3)在 39例LCIV严重病变患者中 ,有 2 7例 (6 9 2 % )存在左下肢深静脉重度功能不全 (Ⅲ或Ⅳ级 ) ,与LCIV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 ,Cockett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Cockett综合征与左大隐静脉返流关系密切 ,严重的左髂总静脉病变将影响左下肢深静脉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腰椎穿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自2002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3例,术后第1日起每日行腰椎穿刺治疗,测脑脊液压力,缓慢引流脑脊液。依腰椎穿刺结果决定血压的控制、脱水及补液治疗方案。结果:死亡2例,存活的41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梗阻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梗阻性脑积水自行缓解,其余39例患者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0±5.8)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术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床实践是教学查房的重要内涵,在教学查房中,需要"教学"与"查房"紧密结合,突出诊疗实战性;重视临场发挥,善于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重点突出,针对具体病例深入分析,避免空泛讲课;查房形式多样化,教学意识常态化,以突出临床实践为核心,实现从理论知识到临床综合能力转化的临床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差异性。方法配制含不同浓度洛伐他汀的培养基f0、0.001、O.01、0,1、1、10μmol/L),分别于96孔板中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培养,在培养24、72、120h后以MTT法对两种细胞进行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评估。结果培养24h,0.1μmol/L的洛伐他汀对HUVECs存在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培养72h,1斗mol/L的洛伐他汀对HUVECs存在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培养120h后,O.001、0.01、0.1、1μmol/L的洛伐他汀与对照组相比HUVECs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10μmol/L的洛伐他汀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培养24h和120h,各浓度组洛伐他汀对VSMCs的增殖无显著调节作用;培养72h,0.001、0.01、1、10μmol/L的洛伐他汀对VSMCs的增殖存在部分抑制作用,未发现剂量相关规律性。结论洛伐他汀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与浓度相关。体外浓度0.1、1μmol/L时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浓度达10μmol/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相同浓度下,洛伐他汀无促进VSMCs增殖的作用,并且存在部分抑制VSMCs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浓度相关性.方法 配制含不同浓度洛伐他汀的培养基(0.001、0.01、0.1、1、10μmol/L),分别于96孔板中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培养,在培养24、72、120 h后以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进行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评估.将HUVECs接种于6孔板中,分别加入含上述不同浓度洛伐他汀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消化细胞,计数,按照2×104/ml每孔接种在24孔板中,30 min后,洗掉尚未黏附的细胞,将余下的细胞每孔随机选一个视野,在200×视野中计量黏附细胞数,比较各组细胞的黏附情况. 结果培养24 h,0.01、0.1μmol/L的洛伐他汀对HUVECs存在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培养72 h,1μmol/L的洛伐他汀对HUVECs存在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培养120 h,0.001、0.01、0.1、1 μmol/L的洛伐他汀与对照组相比HUVECs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μmol/L的洛伐他汀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洛伐他汀与HUVECs作用24 h后,0.1、1μmol/L的洛伐他汀表现出明显的促进HUVECs黏附作用.结论 洛伐他汀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与浓度相关.体外浓度0.1、1μmol/L时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促进增殖及黏附作用,浓度达10 μmol/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股静脉切开行下肢深静脉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方法2003年6月~2006年8月对4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急诊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行股静脉切开下肢深静脉取栓术,术后辅以抗凝、区域性溶栓。结果手术时间55~115 min,平均92.6 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84.6 ml,仅4例接受输血。术中5例发生一过性血压波动,很快恢复。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术后5例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均1周内愈合;1例老年患者卧床性肺炎,治疗后痊愈;无其他片发症发生。术后患肢肿痛缓解迅速,双下肢周径差值分别由术前的5.5 cm(中位数,膝上)、4.0 cm(中位数,小腿)降为1.5 cm(Z=-5.345,P=0.000)、1.0 cm(Z=-5.461,P=0.000)。32例随访6个月,未见血栓复发。结论经股静脉切开深静脉取栓术操作易行,安全,术后早期症状缓解明显。对于急性期累及髂股静脉的较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考虑手术取栓。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自体干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ASO治疗方法多种,但对于患肢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手术时,自体干细胞移植将自身干细胞分离、纯化通过各种途径移植到缺血局部,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从而改善缺血症状挽救患侧肢体。Tateishi—Yuyama等首次报道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血管病获得满意效果。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ASO,现将有关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5年4月采用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chemical lumbar sympathectomy, CLS)治愈1例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primary erythromelalgia, PEM),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研究载平阳霉素的离子交换型微球(PYM-MS)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效果。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以兔右颈外动脉为栓塞模型,分别予PYM-MS、空白离子交换型微球(MS)及平阳霉素(PYM)水剂进行栓塞,于栓塞后2天、2周及4周时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复查造影及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栓塞2天、2周及4周后PYM-MS组复查造影均未见血管再通,组织学检查可见微动脉血管内膜从2天~2周、4周进行性增生,甚至管腔闭塞,并可见毛细血管闭塞;MS组复查造影可见少量血管再通,组织学检查见微动脉栓塞;PYM组造影见血管通畅,组织学仅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结论 PYM-MS栓塞后可使微动脉内膜增生、管腔闭塞,栓塞效果优于MS及PYM。  相似文献   
10.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髂总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髂总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压情况,以及对深静脉逆流和浅静脉曲张的影响。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对2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同时行LCIV顺行造影,并测量活动前后双髂总静脉压力。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显示LCIV造影受压发生率为54.17%。运动前,LCIV造影受压患者的左右髂总静脉压差值高于造影正常患者(t=2.833,P=0.010);运动后,LCIV造影受压患者的左右髂总静脉压差值明显高于造影正常患者(t=4.364,P=0.000)。LCIV造影受压患者的左下肢深静脉逆流程度重于造影正常患者(Fisher’s Exacttest,P=0.017),左下肢浅静脉曲张程度两者间无明显差异(χ^2=3.333,P=0.343)。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伴有LCIV造影受压时,LCIV压力明显升高,左下肢深静脉逆流程度加重,但左下肢浅静脉曲张程度没有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