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PCs的个体化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4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PPCs的危险因素。 结果 443例胃癌根治术PPCs的发生率为18.1%(80/443),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2.4%(55/443),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1.7%(52/443),发生PPCs较未发生PPCs住院时间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42495%CI: 0.241~0.746)、糖尿病史(OR=0.31895%CI: 0.146~0.69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85%(OR=0.50995%CI: 0.297~0.874)、术中失血量≥200 mL(OR=0.49695%CI: 0.276~0.797)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OR=4.03895%CI: 1.250~13.049)是胃癌根治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年龄≥60岁、糖尿病史、MVV(%)<85%、术中失血量≥200 mL、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胃癌患者,应注意预防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viscerum, SIV)即胸及腹腔器官的完全性镜像倒转,心脏位于右胸腔内,肝脏位于左季肋区,脾脏位于右季肋区等[1]。SIV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异常,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5000~1/10 000[2],在正常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其内脏位置的改变一般不会导致器官功能的缺陷,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3]。  相似文献   
3.
术后病理分期系统(pTNM)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多种肿瘤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多种实体肿瘤预后强有力的预测指标,但pTNM分期相同的肿瘤患者预后仍有差异。近年来有研究证实阴性淋巴结数目(NLNC)与多种实体肿瘤预后有关,随着清扫NLNC的增加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且NLNC可以减少分期迁移,其有望作为pTNM分期系统的补充。本文就NLNC在实体肿瘤预后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性淋巴结数目(NLNC)对胃印戒细胞癌(GSR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构建G S R C 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收集GSRC患者2101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GSRC预后的关系。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净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指数(IDI)和临床决策曲线(DCA)对列线图进行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按照7:3比例划分,建模组1473例,验证组628例。NLNC>10是GSRC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HR=0.578, 95%CI: 0.504~0.662),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变量建立Nomogram图,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737(95%CI: 0.720~0.753)和0.724(95%CI: 0.699~0.749),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一致性较高。NRI=17.77%,连续NRI=36.34%,IDI=4.2%,表明该模型较传统模型是正向收益,DCA决策曲线远离基准线表明模型临床适用性好。结论 NLNC增加是GSRC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相对准确,可预测GSR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家族聚集性胃癌(FGC)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同一家系兄弟姐妹3人先后患胃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并随访至2022年3月。 结果 胃癌在此家系中呈聚集性发病,其中男2例、女1例,发病时平均年龄47岁,3例患者具有共同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符合FGC的诊断,明确诊断后均接受手术及术后化疗,现1例患者已故,另外2例患者定期复查。 结论 FGC的发病率较低,本文报道的短期内同一家系兄弟姐妹3人先后都患胃癌更为罕见,因此,家族中有超过2人患胃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FG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肺部并发症作为腹部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手术微创技术及麻醉技术的发展,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防PPCs的方法有吹气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但由于这些方法无法设定具体的训练强度,且医护人员无法有效评估患者对于这些方法的掌握程度,使得上述方法的实施和疗效均无法得到保障。有研究表明,术前吸气肌训练(IMT)可提高吸气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腹部手术患者PPCs的发生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具体的训练强度,也可根据患者病情由低到高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实现个体化训练。然而,当前我国在腹部手术患者IMT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术前IMT缺乏统一规范的运动处方,并且IMT对腹部手术患者PPCs的降低是否有效还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检索了近年来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术前IMT对腹部手术患者PPCs影响的文献,以及各大临床注册中心的灰色文献,结合本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相关临床试验,对术前IMT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旨在从多方面呈现不同研究的角度及观点,以期为临床工作和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初诊时易误诊,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本文通过回顾1例脾脏巨大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2年9月收治的1例脾脏巨大血管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50岁女性,因体检意外发现脾脏占位20 d余入院,全腹增强CT示:脾大,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缘见弧形高密度影。腹部彩超示:脾脏多发混合回声病灶,较大者约10.2 cm×8.8 cm,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发)。通过全科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认为有手术指征。遂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结论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的良性肿瘤,误诊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该疾病最重要的手段,完全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该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膜转运蛋白的溶质载体(solute carrier, SLC)是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器膜中的完整细胞膜蛋白,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基本生物分子和药物跨膜转运以及亚细胞成分的流入和流出。SLC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起调节作用,如增殖、迁移、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表观遗传修饰、化疗耐药、免疫调节、肿瘤代谢等。目前,许多针对SLC家族成员的治疗方法已经在其他癌症临床试验中得到检验,但SLC在胃癌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本文总结了SLC在胃癌中的最新研究现状,旨在为深入探索SLC在胃癌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3月5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腹部影像学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78岁, 中位年龄为51岁。15例患者中, 农民12例, 自由职业者2例, 不明职业者1例。11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乏力就诊, 1例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 3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 为体格检查中发现。8例患者的棘球蚴囊肿位于肝右叶, 5例位于肝左叶, 2例为肝左、右叶多发。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 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 未出现胆瘘、膈下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腹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4~23 d, 所有患者均服用阿苯达唑(400 mg/次, 每日1次)。结论肝囊型棘球蚴病以肝右叶多见,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规律服用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