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NF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9-02间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PNFA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有效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Gamma钉内固定术比较,PNF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更好,而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07—2018-10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空心钉张力带固定术。比较2种术式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10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8例髋关节术后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穿刺培养及术中病灶组织涂片及培养等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I期清创,假体取出,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支架旷置,Ⅱ期行清创,髋关节翻修置换术并结合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0.5个月(5~52个月)随访,感染均未复发,血沉、C反应蛋白皆恢复正常,局部无红肿压痛。7例患者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关节活动稍受限但不影响日常行走。按Harris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Harris评分由术前(30.18±6.0)分提高到术后(87.5±3.5)分。术后6个月、1年X线片示假体固定可靠。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处理得当,经严格的I期清创后采用抗菌药物骨水泥临时支架旷置,二期清创、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国内4个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中国人群OI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分别对4例来自不同家系的OI先证者进行体格检查及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绘制家系图谱,确定各家系成员患病个体的临床诊断分型。提取其血液标本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法对4例先证者Ⅰ型胶原基因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与Genbank标准序列进行对比;根据先证者检测结果,分别对各家系成员进行COL1A1/COL1A2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在先证者1及家系患病个体中检测到COL1A1基因第36外显子c.2473位点G>A突变,在先证者2COL1A1基因上第26内含子剪切位点处c.1821+1G>A突变,在先证者4及家系患病个体中检测到COL1A1基因第9内含子剪切位点处c.697-2A>T突变,先证者3及4个家系非患病成员均未检测到COL1A1/COL1A2基因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引起中国人群OI的原因之一,但还可能有其他的基因突变存在,临床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可能受遗传背景、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在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中实行依替膦酸二钠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 选择16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行钙尔奇D单独治疗的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参照组,将行依替膦酸二钠与钙尔奇D联合治疗的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验证参照组以及实验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BMD评分、临床有效率.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经下胫腓联合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采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经下胫腓联合腓骨骨折,合并内踝、后踝骨折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应用带线锚钉修复。结果临床治疗35例,随访6个月至2年,35例均骨性愈合。根据Baird-Jackson[1]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优20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经下胫腓联合腓骨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成骨不全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对18例成骨不全息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因母亲产前四维彩超检查发现胎儿肢体骨折畸形而诊断,予以引产;13例因频繁骨折及肢体畸形行X线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确诊。13例均予以个体化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其中10例肢体严重骨折畸形患儿行手术治疗。随访13例,随访时间为5~36个月,平均21个月。患儿全身疼痛减轻,骨折频数下降,肢体畸形改善,肌力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结论影像学、病理学联合检查可以确诊。综合个体化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与Ⅰ型胶原分子N末端和C末端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的关系,探讨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原因。方法检测20例成骨不全患者和20例健康儿童晨尿中的Ⅰ型胶原N端肽、C端肽和羟脯氨酸水平。结果成骨不全患者尿Ⅰ型胶原分子N端肽和C端肽水平均低于健康儿童,N端肽和C端肽与羟脯氨酸比值低于健康儿童。Ⅲ型成骨不全患者的尿Ⅰ型胶原分子N端肽和N端肽与羟脯氨酸比值低于Ⅰ、Ⅳ型患者。结论成骨不全患者尿Ⅰ型胶原分子、N末端和C末端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的含量低于健康儿童;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与Ⅰ型胶原中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