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慢性便秘是使人感到不适、甚至造成痛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一般分成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引起者及功能性便秘者两种。平常所指慢性便秘,大都指功能性便秘。目前临床上按动力障碍的不同又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信号蛋白ILK在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EMT)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大黄素是否是通过抑制ILK的表达而影响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方法:以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大黄素对照组、IL-1β诱导组、IL-1β加大黄素组.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双标法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和E-钙黏连素(E-cadherin)的表达;免疫单染检测ILK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分泌的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结果:IL-1β诱导细胞转变为明显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增加a-SMA的表达[(65.5±1.7)vs(140.4±3.0),P<0.05],减少E-cadherin的表达[(82.5±1.0)vs(36.0±2.8),P<0.05),促进ILK的表达[(36.1±3.1)vs(82.4±1.2),P<0.05],促进FN的合成[(54.6±3.1)mg/Lvs(124.8±3.2)mg/L,P<0.05],加入大黄素后上述变化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在IL-1β诱导的TEMT中ILK的表达是明显上调的,大黄素可能通过下调ILK的表达而抑制IL-1β诱导的TEMT.  相似文献   
4.
四肢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修复重建外科的难题.随着显微外科与临床解剖学的发展,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种类越来越多.穿支皮瓣是近来提出的新概念,是皮瓣移植技术又一新发展[1-2].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临床最常用的6个穿支皮瓣之一.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应用DIEP皮瓣修复四肢缺损创面共12例,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20~41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热压伤6例,滚筒绞伤5例,车祸伤1例,创面均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环状或者半环状创面7例,不规则创面5例,手术缺损部位分别为左手2例,右手6例,右小腿4例.面积为7 cm× 11 cm~11 cm×24 cm.与桡动脉吻合8例,胫前动脉吻合4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构置的第一趾蹼周围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手部软组织缺损14例,其中拇指皮肤脱套3例,示指脱套2例,中指脱套2例,示指掌桡侧皮肤缺损2例,拇指指腹缺损2例,虎口区不规则皮肤缺损1例,示指近指间关节缺损伴指背皮肤缺损1例,中指近节指骨基底缺损伴桡背侧皮肤缺损l例.分别应用(躅)甲瓣、第二趾甲瓣、第二趾胫侧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 结果 1例发生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术后随访24 ~ 36个月,皮瓣外观佳,质地软,功能良好,拇指、手指指腹两点分辨觉达4~7 mm.术后供区行走无影响. 结论 第一足背动脉系列皮瓣可满足不同形状的手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培育 3个不同地理株柔嫩艾美球虫 (Eimeriatenella)的杂交株 ,以探讨研制球虫疫苗的可能性。 方法 通过免疫试验 ,从 5个不同地理株中选择 3株作为杂交亲本株 ,对此 3株分别进行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混合卵囊经单卵囊分离、扩增 ,分别提取卵囊DNA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分析 ( 3 0条引物 ) ,分离、培育出两代杂交株。再进行免疫试验 ,比较杂交株与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 结果 选择了免疫原性较好、免疫保护率较高的广州株、保定株、长春株作为杂交亲本 ,分别进行保定株×长春株、广州株×F1株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卵囊 ,提取卵囊DNA ,RAPD分析后 ,得到了保定株×长春株的杂交株F1(F1Z7)和广州株×F1株的杂交株F2 (F2Z3 )。免疫试验结果 ,杂交株F1与F2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80 %和 84% ;亲本株广州株为 77% ,保定株为 69% ,长春株为 63 %。 结论 分离、培育出了F1、F2两代杂交虫株。其免疫保护率均高于各亲本株 ,提示杂交株获得了亲本株的部分保护性 ,其免疫的雏鸡对各虫株的攻击均有好的保护力。尤其是F2株 ,免疫保护率平均达到 84%。  相似文献   
7.
吴育  秦建华  马庆军 《新疆医学》2007,37(4):112-113
DeBKeyl型主动脉夹层瘤在临床上虽属少见,但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手术操作难度大,围术期死亡率高。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7月实施该类手术15例。现将体外循环、手术方法及多脏器保护措施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辉县市农村中小学生综合健康状况 ,抽取了 2 0 0 0年部分学生健康监测资料 ,对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现时营养状况和常见病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选择 2 0 0 0年辉县市 6所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监测资料 ,其中包括峪河高中、第二职业高中、百泉镇初级中学、苏门 (初级 )中学、百泉镇小学、苏门小学 ,共有学生 5 4 0 0人 ,其中男生 2 815人 ,女生2 5 85人。1 2 方法 学生健康监测方法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要求进行。监测所得数据输入新乡市卫生监督检验所制作的《学校卫生监督监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大黄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NRK52E细胞转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实验拟进一步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大黄素抑制作用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5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免疫实验室完成。⑴实验材料及分组:以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为观察对象,按如下分组分别添加不同处理因素:①对照组:仅加入体积分数为0.05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②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组:加含白细胞介素1β终浓度为10μg/L的高糖DMEM培养基。③SB431542阻断组:加含白细胞介素1β终浓度为10μg/L及SB431542终浓度为10μmol/L的高糖DMEM培养基。④白细胞介素1β 大黄素组:同时加分别含白细胞介素1β终浓度为10μg/L及大黄素终浓度为25mg/L的高糖DMEM培养基。⑵实验评估:培养48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肌酸激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①白细胞介素1β可诱导部分细胞由卵圆形转变为梭形,且肌酸激酶表达减弱(P<0.01),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强(P<0.01)。②SB431542特异性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后,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细胞形态改变受抑,同时肌酸激酶表达增强(P<0.0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减弱(P<0.01),但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却无明显变化。③大黄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细胞形态改变及肌酸激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SB431542的作用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大黄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介导了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并参与了大黄素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