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创新性地以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结合股骨隧道位置和长度作为评估标准,以此评价前内入路和经胫骨隧道入路,哪一种手术方法更具优越性。 方法从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连续104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人被纳入研究。纳入标准:随访至少1年,正常的对侧膝关节,无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获得术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病人。排除标准: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伴有侧副韧带损伤、伴有骨关节炎的病人、翻修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前内入路组为56人,包括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30±12)岁;经胫骨隧道入路组是48人,包括男性40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32±11)岁。所有病人均前瞻性地于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于最后1次随访时行屈膝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shift试验)、KT-1000评估。于术后1周行基于CT的三维重建,以此评估股骨隧道位置,并于术中测量股骨隧道长度。对于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隧道长度,KT-1000和隧道位置均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结果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前内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6±7)月,经胫骨隧道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5±6)月。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术前t=0.347,P >0.05;末次随访t=1.557,P>0.05),IKDC评分(术前t=-0.383,P>0.05;末次随访t=1.102,P>0.05)和Tegner评分(术前t=0.283,P>0.05;末次随访t=1.763,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Z=-0.482,P>0.05)、Pivot-shift试验(Z=-1.455,P>0.05)和KT-1000(t=-0.750,P >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前内入路组平均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4,P<0.01);前内入路组隧道位置明显比经胫骨隧道组更深(t=-4.508,P<0.01)、更低(t=8.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内入路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的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没差别,但是前内入路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且位置更深、更低,更容易定位于前交叉韧带股骨端解剖足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