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胃癌肿瘤起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MT相关因子和CD133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分别均呈正相关(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高表达者(P〈0.05),联合EMT相关因子和CD133蛋白表达能够最有效预测患者生存。结论EMT与胃癌肿瘤起始细胞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并且两者与胃癌的高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CD133能够最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均居于首位,其早期诊断率低,患者预后差.CD133分子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同时,CD133阳性表达可能还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具有相关性.本文旨在通过对CD133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Ⅲ、Ⅳ痔疮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普外科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的Ⅲ、Ⅳ痔疮患者,运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日常工作时间等围手术期相关变量的差异,术后的疼痛程度和出血、尿潴留、急便感、大便失禁、肛门狭窄及直肠阴道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则通过t检验或,检验进行比较,运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结果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日常工作时间均显著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P=0.021,P=0.003,P=0.001,P<0.00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在术后第一次排便和术后24 h、72 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均P <0.00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术后1个月内存在急便感的患者比例(18.6%)明显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6.6%)(P=0.036);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尿潴留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患者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术后急便感的发病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且其长期疗效可达到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TGF-β1能否诱导胃癌KATO-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促进胃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获得.方法 5 ng/mL TGF-β1处理胃癌KATO-Ⅲ细胞72 h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TGF-β1对KATO-Ⅲ细胞增生的影响,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胚胎干细胞相关因子Sox2、OCT4、Nanog、EGFR及肿瘤起始细胞相关标志物CD44、CD133表达的变化.单克隆形成实验研究TGF-β1对KATO-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TGF-β1处理KATO-Ⅲ细胞后,细胞形态由上皮细胞形态向间质细胞样形态转变;TGF-β1处理组KATO-Ⅲ细胞Snail、N-cadherin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为(0.5219±0.0147)、(0.6640±0.0124),显著高于对照组(0.2049±0.0214,P=0.004;0.2722±0.0098,P=0.001),TGF-β1处理组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为(0.4769±0.0234)、(0.5014±0.0216),显著高于对照组(0.2534±0.0345,P=0.02;0.2026±0.0268,P=0.009),TGF-β1处理组中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4701±0.0215)、(0.1349±0.0258),显著低于对照组(0.6792±0.0157,P=0.01;0.6055±0.0227,P=0.004);TGF-β1处理后KATO-Ⅲ细胞增生能力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0.143±0.013、0.156±0.025、0.325±0.046),胚胎干细胞相关因子Sox2、OCT4、Nanog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显著增加(0.594±0.039,P=0.001; 0.438±0.033,P=0.001;0.489±0.037,P=0.03),TGF-β1处理组CD44与CD133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437±0.037)与(0.543±0.028),显著高于对照组(0.247±0.024,P=0.000;0.139±0.016,P=0.000);TGF-β1处理组CD44与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429±0.034)与(0.316±0.027),显著高于对照组(0.152±0.014,P =0.000;0.110±0.010,P=0.000).TGF-β1处理后,KATO-Ⅲ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及直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GF-β1能诱导胃癌KATO-Ⅲ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转变,同时促进其干细胞特性获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首先将SGC7901和KATO-Ⅲ胃癌细胞分别与BM-MSCs共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能力变化;其次从KATO-Ⅲ胃癌细胞中分选出CD133+和CD133-细胞,并分别与BM-MSCs共培养,比较其侵袭能力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p-AKT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D133表达间的关系;通过对SGC7901过表达CD133,进一步验证CD133在BM-MSCs影响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GC7901和KATO-Ⅲ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与BM-MSCs共培养的KATO-ⅢCD133+细胞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CD133-细胞更加明显[(259.0±24.0)个比(58.0±5.6)个,P <0.001];CD133+细胞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03 、0.003、0.002),E-cadherin的表达则低于单独培养组(P=0.021);CD133-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的表达低于单独培养组(P =0.005),而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44、0.277、0.275);SGC7901过表达CD133后与BM-MSCs共培养,其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空白载体对照组更加显著[(239.3±24.0)个比(103.3±15.5)个,P<0.001],CD133过表达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单独培养组(P值均为0.01),E-cadherin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03);空白载体对照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Snail和N-cadherin的表达也显著增高(P =0.007,0.004),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18),而p-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193).结论 BM-MSCs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的EMT进而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CD133在该过程中可能是通过PI3 K/AKT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细胞EMT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正>腹股沟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原因可能与腹壁先天发育因素有关,也与身体出现肥胖、慢性便秘、咳嗽等任何增加腹腔高压等因素有关。对腹外疝的治疗,基本是通过手术修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说,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腹外疝方法。那么,腹外疝手术治疗前后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懂得在术后如何护理、如何饮食,才能有利于患者恢复,减少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胆囊癌CDl33阳性细胞侵袭能力的产生机制。方法Yranswell法检测CDl33阳性细胞和CDl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CDl33阳性细胞和CDl33阴性细胞中CXCR4的表达。分别用SDF-let、AMD3100作用GBC-SD细胞后,Transwell法检测CDl33阳性细胞和CDl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RT-PCR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l33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l33蛋白表达。结果①CDl33阳性细胞中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CDl33阴性细胞(23.78±8.74比6.564-3.09,P=0.0007)。②CDl33阳性细胞中CXCR4mRNA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l33阴性细胞(0.6424+0.0204比0.3359±0.0432,P=0.004);CDl33阳性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l33阴性细胞(0.7650±0.1066比0.4094±0.0195,P=0.013);CDl33阳性细胞中CXCR4荧光蛋白表达明显强于CDl33阴性细胞。③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量在CDl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23.78±8.74)相比,SDF-1et组(62.89±15.27)明显增加(P=0.0006),AMD3100组(10.33±2.00)明显减少(P=0.0002);在CDl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6.59±3.09)相比,SDF-let组(6.89±4.23)无明显变化(P=0.41),AMD3100组(6.11±2.67)亦无明显变化(P=0.38)。④细胞迁移能力:迁移细胞数量,在CDl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35.56±10.97)相比,SDF-1et组(74.56±15.80)明显增加(P=0.0003),AMD3100组(12.67±2.40)明显减少(P=O.0002);在CD1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9.56±1.74)相比,SDF-let组(9.78±2.04)无明显变化(P=0.43),AMD3100组(9.54±1.74)亦无明显变化(P=0.42)。⑤在GBC.SD细胞中CDl33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500±0.0243)相比,SDF.1et组明显增加(0.6265±0.0487,P=0.004),AMD3100组(0.3593±0.0473)明显下降(P=O.011);CDl33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409±0.0130)相比,SDF.1et组(0.5089±0.0207)明显增加(P=0.016),而AMD3100组(0.3177±0.0137)明显下降(P=0.004)。结论胆囊癌CDl33阳性细胞高侵袭能力可能由于高表达CXCR4。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TGF-β1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肿瘤起始细胞特性的影响.方法 TGF-β1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后,观察其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生能力;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上皮钙黏素及间质钙黏素表达的变化;逆转录PCR法与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及CD44的表达.结果 TGF-β1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形态由上皮细胞形态向间质细胞样形态转变;TGF-β1处理后,处理组划痕愈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穿膜细胞数目(107.67±5.48)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8.47,P<0.05),TGF-β1处理组SGC7901细胞上皮钙黏素表达显著降低(P<0.05),间质钙黏素(P<0.05)与Snail(P<0.05)表达显著增加,肿瘤起始细胞相关标志物CD44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TGF-β1可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增加CD44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生,促进其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CD44分子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CD44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CD44、胃癌和肿瘤干细胞”等为关键词,检索2003-01-2012-07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5篇文献,其中英文41篇,中文4篇.文献纳入标准:1)CD44分子的生物学特性;2)CD44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3)CD44与胃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3篇.结果:CD44+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克隆球形成及体内成瘤等肿瘤干细胞/肿瘤起始细胞特性.CD44分子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水平越高,癌肿浸润越深,转移概率越大,患者预后越差,并与胃癌的组织类型具有相关性.结论:CD44能够介导胃癌的发生,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其阳性表达影响患者预后,可能会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l33阳性胃癌起始细胞对常规化疗药物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KATO—III、SGC7901和MKN-45胃癌细胞株并分为未分选组、CDl33+组及CDl33一组。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分选后胃癌细胞CDl33、P—gP、Bax和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P-gP及Bcl-2蛋白的表达。CCK-8法和Hoechest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对5.FU的敏感性。siRNA干扰MKN45细胞CDl33表达后,检测CDl33、P-gP、Bcl-2、Akt及p-Akt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CDl33+组胃癌细胞中CDl33、P—gP及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分选组及CDl33-组(均P〈0.05),而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药物浓度下,5-Fu对CDl33+组的抑制率显著低于CDl33一组(P〈0.05)。5-FU处理胃癌细胞后,CDl33+组胃癌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明显低于CDl33-组及未分选组(P〈0.05)。CDl33特异siRNA干扰胃癌细胞后,干扰组P—gP、Bcl-2和p-Akt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而Bax表达水平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CDl33可能通过调节P-gp和Bcl-2的表达来促进胃癌的化疗耐药;在胃癌化疗耐药产生中,CDl33+细胞可通过P13K/Akt通路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