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1.
骨代谢指标与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髌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并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效能。方法髌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专利号:201020575985.8)主体结构由1个带滑动杆的固定爪和1个滑动爪组成。自2010-10—2013-10共52例髌骨骨折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髌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29例)及对照组(徒手置入克氏针,23例)。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克氏针穿针次数;置针标准性通过下列指标判断比较:CT片测量克氏针与髌骨纵轴的锐角角度α,与髌骨冠状面中轴的锐角角度β,克氏针通过横轴时分别与横轴线上2个3等分点的距离和(a+b),克氏针离关节面的最小距离与5 mm的差值之和(c+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穿针次数、置针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克氏针导向器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提高克氏针置针准确性,增强张力带滑动加压性能,充分发挥改良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以双空心套筒替代传统克氏针的新型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截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正常膝关节标本16个,按均衡原则分两组,每组8例标本,建立同一标准的髌骨骨折创伤模型,同一标本左右髌骨骨折固定方式不同,分别以双空心套筒钢丝张力带和改良AO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测试不同方式固定下骨折断端间压力、反复伸曲运动时骨折间位移程度及内固定损坏时内固定承受的最大负载。结果不同方式固定的两组在屈膝90°和伸直位时骨折间压力及疲劳试验中骨折前缘和关节缘的分离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套筒组优于克氏针组,但膝关节伸直位时骨折端前后方向位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空心套筒与改良AO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相比较,前者更加符合滑动加压的钢丝张力带固定原理,因而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生物力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