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股骨颈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呈上升趋势,此类患者多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一般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和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由此带来的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科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共收治该类患者61例,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素(NT)-4和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GDNF组、NT-4组和GDNF联合NT-4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第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和NT-4,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 GDNF联合NT-4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前2组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联合注入NT-4、GDNF较两者单独使用更有利于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世鹏  刘强  吴斗 《中国骨伤》2009,22(2):122-12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眷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 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世鹏  刘强  吴斗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1):661-66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手术加生理盐水组和手术加GDNF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分别与术后4、8、12周行神经功能指数检测;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尼氏体染色、光镜检查,并于术后12周取坐骨神经,行电镜检查并采用图象分析仪检测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结果GDN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保护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促进外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总结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经验,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的护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自体血回输装置的应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膝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仍有并发症发生,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发生浅表组织感染者1例。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拇趾外展外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的结构性畸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拇趾向外侧偏斜,严重者向外侧半脱位.第一跖骨向内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向内侧明显突出,跖骨头和软组织受鞋的长期压迫和磨擦可形成骨赘、拇囊炎肿[1].文献[2]报道拇外翻的发病率从2%~50%不等,因地区和人种有明显差异.我院自2009年从北京望京医院学习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畸形技术后,共治疗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股骨粗隆部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是髋部骨折的好发部位,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7.5%[1],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高发的严重创伤,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目前多提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成为对老年人健康威胁最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保守治疗存在疗程长、卧床时间较长,难以护理,易引起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及疗效不确切等不足之处。传统的动力髋部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近来兴起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n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逐渐增多,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及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因车祸及施工受伤致伤致残的患者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我院骨科近几年来在髋臼骨折手术方式及患者总数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为了适应骨科学科的发展,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对2004年-2007年3年来191 例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隙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坐骨神经切断术后给予GDNF)和NS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切断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损伤,行蛛网膜下隙置管,实验组注入外源性GDNF(10 μg/ml),对照组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2,4,8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取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阳性颗粒面积比NS组有明显提高(P<0.05),ACP阳性颗粒面积低于NS组(P<0.05);GDNF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亦优于NS组. 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