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典型的DNA梯形,而缺血预适应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未见梯形。缺血预适应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cl-2在各组均无阳性表达,bax在各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显著减少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在缺血血管床大致相仿情况下影响再灌注心室颤动发生的因素,采用闭胸式冠状动脉内球囊堵塞法制备缺血心肌模型。15条杂种狗的左前降支内插入2F球囊导管,使球囊定位于中隔支与第一对角支之间。在冠脉堵塞前的对照期(20min),缺血期(30min)和再灌注期(20min)间,连续同步记录主动脉压,右房内电  相似文献   
3.
Kouwenhoven等在1960年开创了现代心肺复苏新年代.在心脏停搏后利用胸骨按压术以支持心、脑生存已成为现代心肺复苏术之基础.当初认为按压胸骨可使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直接受挤压.然而,一系列的人体观察实难与上述机制相符合.作者曾见2例外伤性连枷胸骨并发心脏停搏患者,用多普勒法证实习用的心肺复苏术未能产生动脉压力波动或颈动脉前向血流.固定胸壁以消除胸壁矛盾性扩张后,则每次胸骨按压均呈现可测知的动脉压力波.若以心脏按摩为其机制,则连枷状胸骨当更宜于心脏  相似文献   
4.
习用的心室起搏术纵可改善窦结节病(SND)的症状,却未能影响其预后。此固可用 SND 自然病程不受心脏起搏影响来解释,但亦可能与心室起搏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房、室激动不同步或心房逆行性激活等)有关。本文旨在比较使用心室同步型(VVI)及心房抑制型(AAI)起搏器的 SND 病人之自然病程。方法:本研究集两家瑞典医院自1979年10月  相似文献   
5.
6.
导言冠心病监护系统之发展已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的控制方面取得明显效益,使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死亡率自30%降至15~20%。然而,心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却依就无所改善,在目前已有逐步取代心律失常而成为AMI主要死因的趋势。因而“监护”的概念必然要扩大到床边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接受长期抗凝疗法始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目的在于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再发性心肌梗塞,延长存活者之寿限。长期抗凝疗法也可降低冠心病人的体循环或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该疗法由来已久,但临床用途迄今仍有重大分歧。常规采用该疗法的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在欧洲占60%。据1974年调查只有3%的美国 CCU 推荐这一疗法,在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5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5例AMI时血糖增高,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CK4值及住院期间死亡率随血糖增高而增加(P<0.01)。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A对顿抑心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对顿抑心肌心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CsA对心肌顿抑的影响。结果 0.05、0.2及1.0μmolCsA预灌注3min后缺血20min组的心肌顿抑末得到改善;也未发现促进缺血30min组心脏心功能恢复;CsA引起线粒体钙超载可能是其关键环节。结论 CsA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和临床方面的应用价值尚值得深入研究和确定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21年,White和Myers已经认识到心功能测定是全面评价心脏疾患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纽约心脏协会(NYHA)于1953年建议根据病因学、解剖学和生理学资料来确定心脏病病人的功能状态,以症状为基础划分心功能等级.随着运动生理、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造影的发展,非侵入性左室功能试验已常规应用于临床.Engler等报道临床和X线表现同运动能力相关,而同左室功能测定结果不相关.Franciosa等注意到心力衰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