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42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The histogensis of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has not been solved and remained controversial. Eight cases of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of geni-tocrural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alcian blue and PAS stain and immunoreaction of anti-CEA and anti-keratin.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ttern and intensity of alcian blue, PAS staining were identical for Paget cells and secretory cells of apocrine sweat gland; and CEA immunoreactivity was uniformly observed in both Paget cells and eccrine sweat gland. The keratin immunoreaction was positive in keratinocytes, apocrine and eccrine sweat gland, whereas Paget cells were negative.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get cells of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could be derived from multipotential epidermal germ cell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桥粒相关蛋白与皮肤肿瘤的关系,对桥粒芯糖蛋白1 2在鲍温病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8例鲍温病皮损中桥粒芯糖蛋白1 2的表达情况,以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 2在正常皮肤(8/8)表皮全层细胞间呈现较强的染色;鲍温病中4例(4/18)表达近似正常对照( ),12例表达为胞周灶状染色( ),2例表达为胞浆内近核颗粒状染色( )。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 2在皮肤鲍温病中表达部分下调,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告1例具有显著家族史的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多年来皮损表现为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的典型皮疹,但近两年来腹股沟处出现罕见的疣状损害。结合该病例复习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肤松弛,出现红斑、斑块,腋窝及腹股沟有巨大垂吊的皮肤肿块而就诊.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全层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巨大的多核细胞性肉芽肿,弹性纤维缺失.该文对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3岁,因双下肢皮损伴肿胀2个月,症状加重伴发热10余天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层有弥漫性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所见,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1岁。因左面部肿胀半年,于2002年11月入我院治疗。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上眼睑内侧出现一小指甲盖大红斑,伴肿胀,1周后肿胀蔓延至左面上半部及右眼眶周,自觉左眼眶上部轻度疼痛,皮损经日晒后加重。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丹毒,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无明显疗效。自发病以来,睡眠较差,两便正常。否认面部有外伤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见一手掌大红色斑块,累及左侧眼睑、颧部及左颊上部,边界欠清,呈暗红色,表面光滑(图1A),斑块质地略硬,无压痛。右侧眼睑及右侧颧部可见类似皮损,边界较清,有浸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皮肤癣菌感染动物模型并评价抗真菌药物对该模型的体内疗效。方法 选择3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须癣毛癣菌感染组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组,用磨砂法建立皮肤癣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每组各有1只为阴性对照。每组18只感染动物再随机分为伊曲康唑治疗组、特比萘芬治疗组、未治疗组3个组。在治疗后的第8、11、14天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皮肤病变评分和真菌学检查。结果 未进行治疗的感染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皮损,且真菌学检查为阳性。须癣毛癣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9、1、0,66.7%、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8、5、1,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8、52、40,0%、0%、0%。犬小孢子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3、0、0,83.3%、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9、2、0,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6、47、39,0%、0%、0%。两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伊曲康唑治疗组与特比萘芬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有良好的疗效,特比萘芬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桥粒芯糖蛋白1 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 2在2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以8份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 2在正常皮肤表皮细胞间表达较强,而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无表达。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 2可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桥粒芯糖蛋白1与表皮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桥粒芯糖蛋白1(Dsgl)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Bowen病、日光角化病、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Dsgl在正常表皮中显著表达;在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消失;在Bowen病和日光角化病细胞间变区域无表达;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表皮中的表达相似。结论:皮肤恶性肿瘤中Dsgl的表达显著减弱或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有关,Dsgl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高IgE综合征并发深部真菌病.患者男,24岁.躯干和四肢出现大量红斑、丘疹和斑块23年,皮下及淋巴结肿物4年.实验室检查:血IgE>5 000 kU/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慢性皮炎改变,真皮内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股沟淋巴结肿物银染检查镜下可见许多菌丝、假菌丝、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