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2006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的随访发现,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r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6年11月收洽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F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96例双管型患者中手术治疗86例,术后观察和随访发现24例痊愈、22例有明显改善、28例有一定改善、12例无明确效果,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T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总有效率为86%;10例双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随访发现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单管型患者25例,手术治疗16例,术前、术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胛NCSEP无明显变化;未手术治疗的9例,随访时上述指标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轻,无须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蛇头髁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1年~2010年采用切开复位蛇头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站立及行走等恢复情况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 6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参照董纪元等提出的评定标准,优55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81%。结论蛇头髁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暴露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内固定可靠、价格低廉,无需用C型臂透视,尤其适用于Boyd和GriffinⅡ型、Ⅲ型、Ⅳ型骨折以及老年全身情况差,需尽快结束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赖氨酸羟化酶2(PLOD2)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集的95例新鲜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水平,分析PLOD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取对数生长期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随机分为小干扰RNA(si RNA)-PLOD2组、阴性对照组(NC组)以及空白组,si RNA-PLOD2组转染si RNA-PLOD2干扰序列,NC组转染空载体,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PLOD2基因表达水平,观察抑制PLOD2基因表达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骨肉瘤肿瘤组织中PLOD2阳性表达率(96. 8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 37%),差异有显著性(P 0. 05);骨肉瘤肿瘤组织中PLOD2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 0. 05); PLOD2表达与TNM分期、软组织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0. 05),与Ⅰ、Ⅱ期、不存在软组织浸润以及未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骨肉瘤患者比较,Ⅲ、Ⅳ期、存在软组织浸润以及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PLOD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 05),而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5);转染48 h,si RNA-PLOD2组PLOD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C组、空白组(P 0. 05),NC组、空白组PLOD2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 0. 05); 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i RNA-PLOD2组骨肉瘤细胞穿透基底膜数量、迁移细胞数量明显少于NC组、空白组(P0. 05),NC组、空白组骨肉瘤细胞穿透基底膜数量、迁移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PLOD2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肿瘤TNM分期、软组织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有关,抑制PLOD2基因表达可抑制骨肉瘤肿瘤细胞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5.
两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平成  李浩鹏  张国安  樊李瀛 《重庆医学》2007,36(19):2010-2012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8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按Evan's法分型,其中,动力加压髋螺钉固定(DHS)组 51例,解剖钢板固定组36例.结果 术后随访81例,随访10~30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12例发生并发症.根据高堂成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分别为87.5%、84.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58%、15.15%.两组均取得较好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症明显不同.DHS组主要为深静脉血栓,钢板组主要为髋内翻.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针对其缺陷采取必要辅助措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的双侧股骨,冲洗髓腔分离培养得到的BMSCs,通过荧光素标记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以确认是否得到BMSCs。构建GDNF过表达慢病毒用以感染BMSCs,加入感染分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的重组慢病毒悬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以表达细胞数量,评价转染效果,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GDNF在BMSCs中的表达,以四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转染GDNF基因的BMSCs的细胞活力。将50只SD大鼠通过Allen′s打击法制备脊髓打击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20只)为单纯BMSCs组,使用微量注射器移植未转染的BMSCs;B组(20只)为BMSCs转染组,使用微量注射器移植转染GDNF基因的BMSCs;C组(10只)为模型对照组,造模后脊髓内注射DMEM培养基。于造模后7d、14d、28d对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各组均于造模后7d、14d、28d各取5只麻醉处死灌注取材后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A、B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NSE、NF-200在脊髓内的表达,以评估神经轴突生长情况。结果:经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呈长纺锤状,以类似成纤维细胞样集落生长。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示所培养的细胞阳性高度表达CD29、CD90,未表达CD34、CD45,表明分离培养所得细胞为BMSCs。当MOI=100时,转染12h后,BMSCs显著表达GFP,提示转染成功。Western blot结果示GDFP表达情况良好。MTT法显示转染7d后BMSCs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未转染BMSCs组。术后7d时,三组BBB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14d,B组的BBB评分5.80±0.19分与A组3.60±0.18分及C组3.10±0.14分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8d,B组的BBB评分11.90±0.28分与A组8.30±0.29分及C组5.70±0.18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FAP、NSE、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统计结果均显示A组和B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神经纤维长度统计结果提示B组为89.98±28.31μm,A组为23.64±13.45μ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DNF转染BMSCs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能够提升BMSCs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腓骨切除术后对腓骨供侧的影响,及人工腓骨植入术后对腓骨供侧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人工腓骨棒植入手术和单纯腓骨切除手术病例。评估包括X线片观察及参数测量。结果人工腓骨植入术后腓骨供侧与单纯腓骨切除术后组相比,X线片测量参数得到改善。结论在现阶段人工腓骨棒替代腓骨缺损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预防腓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与成人脊髓纵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儿童与成人脊髓纵裂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异同。方法对110例儿童和29例成人脊髓纵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脊髓纵裂下肢运动障碍,脊柱侧弯、腰背部皮肤特征性的改变等症状、体征较多见;外科治疗对于下肢无力、步态异常、疼痛和感觉障碍效果较好,对于大小便功能障碍效果不理想。而成人以疼痛、下肢无力等症状较多见,外科治疗对于疼痛、下肢无力疗效明显,对大小便功能障碍效果较儿童更差。结论儿童和成人脊髓纵裂在临床特征、预后等方面均有差别,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及探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理论依据及优缺点.[方法]将24例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内固定组(14例)和非内固定组(10例),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和重复的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组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的随访,内固定组14例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2.8%.非内固定组10例腰椎不稳仍存在或加重,3例发生腰椎滑脱;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60%.[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主要是腰椎不稳,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