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肌痛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广泛的疼痛与发僵,在特殊部位有敏感的压痛点,并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人们目前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近年来关于FS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中40%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而大部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本文从病史、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对该病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重建自体肌腱移植物愈合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不稳,导致膝关节退变的早期发生。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移植物良好的生物愈合是ACL重建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ACL重建后自体肌腱移植物愈合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病因未明,以中轴关节病变为主,发生于青壮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甲基强的松龙(MP)作为一种新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AS,至今尚未见报道。我院骨科200508/2007-07采用MP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AS47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HAB)植骨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HAB植骨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颈椎屈伸活动度、颈椎弯曲类型中前弯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分增加至出院时平均14.0分,改善率为51.6%;最狭窄部颈椎管平均矢状径由术前8.8mm增加至15.4mm,扩大率为75.0%;颈椎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1.6°±10.2°下降为25.2°±11.2°;前弯型比率由术前79.2%下降为73.9%.4例出现相邻椎间失稳.平均随访5年7个月,术后5年时人工骨骨性融合率为56%.结论应用HAB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应用价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的MRI信号表现与生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6个腰椎间盘髓核样本取自2006-08/2007-01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手术的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依据Minnatertti分类法Ⅱ、Ⅲ类各18个.术前测量髓核及脑脊液矢状面MRI T2WI平均信号强度,计算二者的比值;术后测量髓核的水、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用Pearson相关检验评估T2WI信号值和水、蛋白多糖和胶原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Pearson相关检验表明,Ⅱ、Ⅲ类腰椎间盘的髓核平均信号强度比值与蛋白多糖、水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多糖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723,P<0.001:与水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0.714,P<0.001;与胶原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0.68l,P<0.001. 结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MRI信号表现与其生化改变是一致的,信号强度随水、蛋白多糖含量的减少和胶原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手术中摘除的退变髓核为样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560 nm)测定退变腰椎间盘髓核胶原蛋白的含量。结果 吸光度(y)与L(-)-羟脯氨酸浓度(x)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75x+0.0015(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5%,胶原蛋白占髓核干重平均为38.35%。证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测定退变腰椎间盘髓核胶原蛋白含量的简单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用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的实用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VSD技术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79例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患者,男58例,女21例;年龄7~59岁,平均34岁。其中小腿下1/3及跟腱区17例,外踝及足背外侧区28例,内踝及足内侧区21例,足跟及足底13例。创面Ⅰ期用VSD技术清创培养,Ⅱ期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皮瓣面积最大18 cm×15 cm,最小6 cm×5 cm。住院时间14~30 d,平均18 d。79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皮瓣大部分坏死,3例皮瓣皮缘坏死,5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无感染。结论:通过VSD技术可尽快形成一个肉芽组织新鲜清洁的创面;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为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提供良好的覆盖。二者联合应用创面愈合快,修复后外形好,耐磨擦,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9岁,因发现全身渐长性包块10年,双膝疼痛半年于2007年1月20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轻度跛行,双股骨下端及胫腓骨上端共有十余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骨性突起,直径2-8cm,质硬,边界清,不活动,无压痛及搏动感,皮肤表面血管无曲张。左下肢缩短2cm,膝呈外翻畸形,屈伸正常。双侧肩胛骨、肱骨中上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锁定钛板、交锁髓内钉和双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比较3种方法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结果3组术后并发症、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钛板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好的复杂胫骨远端骨折;交锁髓内钉适用于踝平面5 cm以上的A型骨折尤其是有局部软组织损伤者;外固定架对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有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