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术后疗效为优24例,良1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结论:腓骨钢板的后方放置可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钢板有更好的软组织覆盖,钢板无须过多塑形,固定比较牢固。  相似文献   
2.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上海医学》2004,27(8):578-580,F006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例、Steffee 10例、RF 9例、Socon 2 5例、Tenor 2 0例、Moss Miami 2例。滑脱水平在L4的患者有 4 4例、L3 有 9例、L5有 16例 ,两节水平的滑脱有 5例。Ⅰ°滑脱 37例 ,Ⅱ°31例 ,Ⅲ°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 3.6岁 (30~ 79岁 )。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 (TD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4个月 (12~ 10 4个月 ) ,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JOA评分中客观症状为 (6 .7± 1.0 )分 ,临床体征为 (4 .7± 1.1)分 ,日常活动为 (11.8± 1.9)分 ,总评分为 (2 3.0± 2 .5 )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术后主观症状改善 70 % ,临床体征改善 6 8% ,日常活动改善 77%。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A组 (30~ 39岁 )、B组 (4 0~ 4 9岁 )、C组 (5 0~ 5 9岁 )、D组 (≥ 6 0岁 ) ,以JOA的评分结果 >2 5分定为满意 ,A、B、C、D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75 %、6 9%、6 1%。结论 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9岁;致伤原因:扭伤40例,道路交通伤31例,跌伤9例.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前后螺钉组(42例)和后前螺钉组(38例).前后螺钉组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后前螺钉组经后外侧入路直接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采用踝关节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前后螺钉组的手术时间[(50.4±9.6)min]短于后前螺钉组[(68.5±12.8)min],P<0.05.两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13.1±1.4)周vs.(12.6±1.3)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12.5±1.6)周vs.(11.8±1.6)周],P>0.05.前后螺钉组的Bur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76.2%,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前后螺钉组的AOFAS分别为(75.4±13.1)分和(80.6±9.4)分,均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0.9±11.0)分和(88.2±10.9)分,P<0.05.结论 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手术时间较短,但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骨折内固定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常见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及对策,对螺丝钉、加压滑动鹅头钉、加压钢板、加压髓内钉、交锁髓内钉等治疗各种骨折391例进行分析。结果:螺丝钉断裂3例(0.77%);加压钢板折断4例(1.02%),折弯1例(0.26%);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0.51%);脑脂肪栓塞1例(0.26%);感染5例(1.28%);金属反应2例(0.51%);骨不连3例(0.77%);畸形愈合5例(1.28%);螺丝钉松动2例(0.51%)。认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遵循清创原则、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髓外系统(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等)和髓内系统(Gamma钉、重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AO/ASIF分型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并探讨是否需要复位和固定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方法2000年3月~2006年2月,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并随访31-A2型骨折患者20例和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外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均多于髓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外组和髓内组优良率分别为85.0%和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股骨近端内后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的20例患者,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和微创术式钛缆固定的髓外组和髓内组并发症极少且优良率较高。结论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髓外系统相比,髓内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者,髓外系统应对后内侧骨块进行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6.
依托泊苷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用NTT比色法检测0.02,0.04,0.08,0.16,0.31,0.62,1.25,2.5,5.0mg·L~(-1)浓度梯度依托泊苷作用骨肉瘤细胞24,48,72和96h后的细胞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依托泊苷作用骨肉瘤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用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骨肉瘤细胞形态改变。结果:依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依托泊苷可以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依托泊苷作用后骨肉瘤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透视电镜可见细胞核仁消失,染色质浓缩聚集核膜下。结论:依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细胞毒作用与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二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3~62岁,平均51.1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片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年。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9.3±17.9)min、(334.6±24.8)mL、(298.4±30.4)mL、(12.2±3.8)d,明显高于对照组[(86.3±17.8)min、(197.2±23.5)mL、(194.5±31.0)mL、(9.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活动时间[(5.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9.7±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4);研究组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病2例,假体远端骨折3例;对照组出现股骨头塌陷1例,股骨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病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6.6%,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法治疗操作简单,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后活动时间较早,治疗优良率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退行性腰椎滑脱后路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后路手术治疗,比较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及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内固定(A组21例)和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B组16例)手术,对两组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和JOA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42个月.A组骨融合率为86%,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JOA评分优良率为90%,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后路后外侧植骨内固定和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术均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骨融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 1年2月至2012年10月,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前、术后1d、术后3 m、术后6 m、术后12 m和术后18 m分别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通过测量CT矢状位图像获得骨折椎体前缘、中间的椎体高度,并测量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 m(平均22 m).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和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天伤椎前缘和中间的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矢状位Cobb角则由术前(16.5±4.7)°显著下降至(5.7±3.2)°(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发现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以及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压缩椎体以及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出现.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满意,可以防止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和相邻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4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4例。骨折按Se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40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58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7a,平均2.8a,全部骨性愈合。按Hohl评分标准,优良率84.48%。[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而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必须重视软组织损伤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