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7例,平均年龄(59±16)岁.利用肺动脉CT血管造影、肺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筛查肺栓塞,并评估其肺栓塞程度.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70例发生肺栓塞,总体发生率为3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范围(x2=17.286,P=0.004)、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x2=15 602,P=0.008)对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有影响.年龄(x2=7.099,P=0.260)、性别(x2=7.014,P=0.067)、明显血栓危险因素(x2=3.335,P=0.345)对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无影响.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栓塞的程度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范围的扩大和部位的增加而加重,髂股静脉血栓(OR =6.172,95% CI:1.590 ~ 23.975,P=0.009)、双下肢深静脉血栓(OR=7.140,95% CI:2.406 ~ 24.730,P=0.001)是肺栓塞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严重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些高危患者应更加注重肺栓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有文献报道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6%[1].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有文献报道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6%[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年至2011年5月,采用导管溶栓和支架治疗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采用静脉节段性病变评分和静脉临床程度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中央型静脉血栓14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1例。病史中位数为5 d(范围1~14 d)。患者均行静脉导管溶栓,其中12例接受髂静脉支架。随访中位数为6个月(范围1~24个月),术后30 d静脉通畅程度评分平均(1.38±0.90)分,低于术前〔(5.5±2.6)分;P=0.001〕,术前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平均(4.69±0.7)分,术后1个月、6个月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分别为(1.44±1.27)分、(1.42±0.9)分,低于术前(P=0.001,P<0.01)。术后1个月,6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83%。结论:选择性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5.
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血管成形治疗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闭塞件疾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治疗12例慢性肢体闭塞性疾病.全部病例均有慢性肢体缺血病史,平均19.3个月(3~48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为50~200米,平均125米.12例中静息痛5例(42%),足趾坏死3例(25%),重症肢体缺血4例(33%).在全部12例中踝-肱指数(ABI)为0~0.65,平均0.33.全部病例的病变部位首先被置入导管溶栓(尿激酶、rt-PA),2 d后行腔内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结果 全部12例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4例应用rt-PA,8例用尿激酶,病变动脉的闭塞长度在溶栓前为60~150 mm,平均80 mm,溶栓后为10~50 mm,平均为30 mm.全部病例溶栓后成功地完成了血管成形,术后ABI为0.64~1.0,平均0.86,较术前平均提高了0.53.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和需要进一步外科干预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得到随访1年,原病变血管100%通畅.结论 预置导管溶柃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有文献报道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6%[1].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有文献报道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6%[1].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缺血(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行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的43例患者46条ALI肢体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7%(42/43),血栓残留率为7.0%(3/43),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5±0.48。9例(20.9%)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了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截肢3例(7.0%),截趾1例(2.3%),死亡3例(7.0%)。1例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35例完成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期间2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了再狭窄。结论:杂交手术治疗ALI技术成功率高,血栓残留率低,可以一期取出血栓和治疗血管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是脑血管事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e attack,TIA)、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Faries等[1]报道美国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第3位原因,其中80%来自脑缺血,20%~30%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而通过早期的积极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