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桂钱欢  李波 《广东医学》2016,(24):3776-3778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约20亿)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98%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大多继发于肺结核[2],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仅脊柱结核的患者就超过了200万人,大约有4000万潜在感染的骨关节结核病患者[3]。脊柱结核治疗除了需要全身用药外,对于存在冷脓肿、死骨、干酪样坏死组织及周围纤维肉芽组织的骨结核,特别是椎体结核还需手术治疗[4]。手术清除病灶后,因骨质缺损常常较大,必须植骨来修复骨缺损,恢复脊柱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传统手术后通常会在局部留置抗结核药物。局部留置抗结核药物由于缺乏药物载体,很快药物被体液稀释或被冲刷带走,药物浓度难以控制,且放置药物单一。载药抗结核人工骨既能解决手术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和力学支撑,又能避免自体骨及异体骨的各种缺点;同时载药人工骨通过药物缓释系统在病灶局部缓慢释放抗结核药物,使病灶局部能长时间保留高药物浓度,既可以减少多药物全身使用的副作用,提高抗结核治疗的效果[5],又可以避免耐药的产生[6],因此载药人工骨成为目前治疗脊柱结核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的手术效果。方法18例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均经一期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其中L514例,S14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12例,部分分节型半椎体5例,楔形变椎体1例;10例患者有冠状面躯干失平衡。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8.5h,平均6.3h;术中出血量600~2800mL,平均1180mL。一过性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使用甲泼尼龙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骶弯冠状面Cobb角及近端腰弯冠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X线片无内固定松动。17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改善,1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加重。结论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对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是一有效的方法,冠状面的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经后路悬臂梁技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经后路悬臂梁技术治疗,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复查,其中15例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3例未愈合,愈合率为83.33%,植骨骨性融合16例,植骨未融合或植骨被吸收2例,融合率为88.9%。结论  后路悬臂梁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