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但在其他年龄段也有可能发病。脆性骨折好发部位多集中在髋关节、脊柱及腕关节。目前有多种现成的及有效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但由于医师及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不够熟悉、患者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抗骨质疏松药价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率与依从性仍较低,这导致了骨密度增加减慢,骨折发生率增加,很大程度的加重了临床和经济负担。因此,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药物治疗率及依从性变得至关重要,早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长期坚持服药可以缓解骨量流失甚至提升骨量,显著降低患者骨折风险。本文主要回顾综述了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及依从性现状,影响药物治疗率和依从性的原因,以及提出改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和依从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扫描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 (Houndsfield Unit,HU),评估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并探讨骨密度与踝关节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4例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和正常组。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曲线计算出区分组间差异的最佳 CT值,并分析腓骨远端 CT值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矿物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和 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腓骨远端CT值与除L1至L3整体BMD外的其他部位均显著相关,尤其与L2 BMD相关性最高 (r=0.555, P<0.001)。各组间 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 ROC曲线,当 CT值为 157.43 HU时,区分骨质疏松组和骨质减少组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8 (P<0.001),当 CT 值为 218.47 HU 时,区分骨质减少的曲线下面积与正常值的差异为 0.698 (P<0.001)。 结论 腓骨远端HU的测量可以有效地反映BMD,腓骨远端CT值与腰椎、股骨近端BMD及T值显著相关。CT值可以潜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骨质疏松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相关生物力学方面检测,评价利塞膦酸钠对于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3组: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和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各组大鼠骨折建模前随机抽取10只行断尾抽血,在处死大鼠后取出右侧股骨干内固定物,并制作病理,后检测右侧股骨干骨折愈合处骨密度(bone density,BMD)数值,检测右侧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骨折建模后第3、6周,再次对各组大鼠进行检测。结果在各组大鼠骨折建模过程BMD值组间、组内对比情况中,建模前各组大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建模前后生物力学性能组间、组内对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最大载荷恢复率中,B、C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载荷中,C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短期内应用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状况和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516例年龄≥50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包括骨转换标志物、血清25OHD)检测情况及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对进行骨密度测定的患者,分析骨密度和年龄的关系;对同时进行骨代谢指标检测和骨密度测定的患者,分析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516例患者中,进行骨密度检测共139人(26.93 %),其中检测出骨质疏松65人(46.76 %),骨量减少60人(43.17 %);骨密度和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共有109例(21.12 %)患者进行了骨代谢指标检测,具体结果为血清25OHD充足的39例(35.78 %),不足的48例(44.04 %),缺乏的22例(20.18 %)。男性患者血清25OHD和骨密度呈负相关(r=0.467,P=0.021),女性患者血清25OHD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骨转换标志物(β-CTX和P1NP)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在65例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无任何药物治疗的有14例(21.54 %),单纯补充钙剂和(或)普通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有12例(18.46 %),抗骨质疏松治疗的39例(60 %)。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骨质疏松评估较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诊断率低、治疗率低,应重视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检测,并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