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相似文献   
2.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S)是一种发生在机体关节滑膜、腱鞘和滑囊等部位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PVS的发病率比较低,但膝关节则是最易受到此疾病侵犯的关节部位。既往临床针对膝关节PVS多采取关节切开术并切除大部分滑膜组织予以治疗。目前随着关节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多选择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作者自2008年2月至2012年1月对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PVS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男11例,女4例,年龄平均40.1岁。单发14例,多发1例;病灶位于脊柱7例次,骨盆6例次,股骨3例次。15例均见髓腔侵犯,且信号多不均匀,13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可为高、中、低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结论本病好发于脊柱及骨盆,骨质破坏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少且轻,强化明显。T2WI信号具有特征性,髓腔信号多变,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周围软组织肿块多呈均匀高信号。  相似文献   
4.
背景:无前柱支撑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对神经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该手术方式的深入理解。目的:分析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I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的36例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术中电生理监测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12~51岁,平均(17.6±6.1)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MRI均未显示脊髓发育异常。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的联合监测模式。评估术中诱发电位变化数据资料,分析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3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无前柱支撑PVCR手术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矫形效果,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2.5±8.2)个月。术中电生理监测无假阴性发生,共出现电生理阳性事件10例(27.8%,10/36):7例发生于截骨阶段,置钉、矫形、矫形后各出现1例。通过系统排查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后按照评价标准确定真阳性6例(60%,6/10)、假阳性4例(40%,4/10)。2例(5.6%,2/36)患者表现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发生于截骨阶段。1例在随访期间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ASIA E级)。结论:无前柱支撑PVCR是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本组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5.6%。70%神经电生理阳性事件发生于截骨阶段,主要为截骨阶段的平均动脉压过低、血红蛋白过低及机械性刺激所致。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在无前柱支撑PVCR矫形手术中可有效地发现并辅助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俊泽  ;王维  ;林淮  ;杨靖凡 《医学综述》2014,(24):4594-4596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收治的34例EO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17例)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EOS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OS患儿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冠状位矫正率、矢状位矫正率及C7-S1增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棒治疗EOS疗效显著,双侧生长棒疗效显著优于单侧生长棒,冠状位与矢状位的矫正率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