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仰卧位屈膝屈髋按压法对骨盆应力及骶髂关节应变分布特点的影响,讨论该手法扳动整个骶髂关节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CT图像建立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屈膝屈髋按压法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力,将这两个力加载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该加载下骨盆应力和骶髂关节应变的分布情况。结果 加载模拟手法后,骨盆的主要应力位于骶髂关节前下1/3处、坐骨大切迹及臀下线和臀前线的中1/3;骶髂关节的最大应变主要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上缘、后下缘及上缘中部1/2。结论 屈膝屈髋按压法只能扳动骶髂关节的下1/3处,而不能扳动整个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2.
杨先文  王凡  张跃 《西部医学》2013,(10):1502-1504,150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颅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与合理处置。方法回顾性总结800例各型颅脑损伤病员中30例发生颅神经损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30例颅脑损伤所致颅神经损伤病例中面听神经、嗅神经及眼运动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嗅神经损伤易漏诊,眼运动神经损伤表现复杂,除面神经损伤恢复相对较好外,绝大多数颅神经损伤很难完全恢复。结论颅脑损伤致颅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容易漏诊、误诊引起医疗纠纷,应建立一种从周围性损伤、核性损伤、核间性损伤、核上性损伤等层面系统分析的诊断思维,临床应重视高分辨薄层CT及MRI的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3.
4.
自1990~2004年我们对58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后期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腔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生率占全部黑色素瘤的1%左右。该病恶性度高,复发率高,预后差,症状不典型,因此容易误诊。我科1996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致密性髂骨炎的MRI分型对临床诊断、治疗评价的指导意义。方法分别对23例腰骶部疼痛及17例无腰骶部疼痛的X线表现为致密性髂骨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及分析,并将6例腰骶部疼痛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无症状的致密性髂骨炎患者MRI表现为骶髂关节髂骨面下边界清楚的骨硬化异常信号影;有症状患者的MRI表现为骨硬化病灶周边伴有边界模糊的水肿带围绕;治疗后MRI示骨硬化形态、信号同前,周围水肿带有明显的减轻和或消失。结论致密性髂骨炎的MRI检查对确定病变的活动性、客观评价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胸锁乳突肌乳突部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乳突部扳机点疼痛的体表定位及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5例,防腐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例,对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包括乳突尖部肌肉、筋膜结构的宽度、厚度及乳突尖至耳垂、颈动脉鞘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乳突水平肌肉前缘厚度(9.63±0.05)mm、肌肉中部厚度(10.36±0.07)mm、肌肉后缘厚度3.74±0.01mm,乳突止点部肌肉前缘至耳垂距离(17.42±2.53)mm、肌肉后缘至耳垂距离(62.74±12.53)mm,皮肤点至颈动脉鞘的(3.74±0.01)平均深度为(35.52±6.31)mm。结论从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特征来看,乳突后部行扳机点注射或针刺较为安全,乳突下及乳突前行扳机点注射时垂直进针、深度不宜超过20.00mm。  相似文献   
8.
杨先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25-3626
目的 探讨观察呼吸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以及使用绷带自制棉绳固定胃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搬头置管法和胶布固定法,实验组采用观察呼吸.呼进吸停的方法置管和自制绷带棉绳固定胃管.结果 实验组在置管中患者的血压、心率平稳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胃管移位和皮肤刺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置胃管中采用观察呼吸,呼进吸停的方法可增加患者血压、心率平稳性提高置管成功率;使用自制绷带棉绳固定胃管安全、有效,取材方便,减少患者皮肤刺激、增进舒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骶髂关节未经影像学引导下穿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3例已固定好的骶髂关节断层标本,4例干燥骨盆(男女各2例),4例防腐骨盆(男3例,女1例)和6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2例,女30例)骶髂关节CT平扫图及三维重建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以髂后上棘下的骶髂关节矢状滑膜部为穿刺目标。 结果 男女矢状滑膜部矢状长度分别为(18.40±3.40)mm 和(17.32±3.60)mm(P>0.05);男女矢状滑膜部到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41.00±3.30)mm和(42.74±4.00)mm(P<0.05);男女矢状滑膜部中点与髂后上棘距离分别为(27.66±3.10)mm和(28.76±3.50)mm(P>0.05)。 结论 根据性别,脂肪厚度等不同情况在距离后正中线(41.00±3.50)mm的范围,髂后上棘下(28.00±3.20) mm这一区域进行未经引导下穿刺可使穿刺较容易进入骶髂关节,使得穿刺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盆正位X线片上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指导临床对骶髂关节的认知。 方法 对950例(男475,女475)正常骶髂关节的骨盆正位X线片进行观测。根据骶髂关节间隙的数量及间隙的走行特点,对骶髂关节进行放射学分型。 结果 正常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 I型为双侧单间隙型,男女分别为8.8%(42例)和25.7%(122例);②Ⅱ型为双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79.2%(376例)和46.7%(222例);③Ⅲ型为一侧单间隙,一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12%(57例)和27.6%(131例)。II型又分为四个亚型:①“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0.8%(3例)和6.6%(15例);②“1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56.4%(212例)和69.8%(155例);③“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2.1%(8例)和1.8%(4例);④“1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41.8%(157例)和19.8%(44例);III型也分为两个亚型:①左侧单间隙,右侧双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26.3%(15例)和49.6% (65例);②左侧双间隙,右侧单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73.7% (42例)和50.4% (66例)。 结论 正常人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双侧双间隙型最常见,其中又以“12”型双间隙所占构成比最大,但各型构成上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