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分析边防部队以下腰痛住院官兵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探讨可能的发病原因,为该类伤病员的预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3年6月,广西所属边防部队以下腰痛为症状在我院住院治疗伤病员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成3组:18~20岁组、21~24岁组、25岁以上组;按有无腰部外伤史分成两组,统计各组间不同下腰痛类型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人数最多,为694人,占总人数的88.5%;腰肌劳损66人(8.4%);腰椎管狭窄14人(1.8%);腰椎峡部裂10人(1.3%)。3组中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大,4种腰痛疾病发生人数均逐步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肌劳损发生率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0.05);四种疾病受伤组发生人数均较无受伤组少,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组(0.05)以为,其它3组均无显著差异(0.05)。结论随着官兵入伍的年限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肌劳损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大,外伤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Mfn2对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细胞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离体培养正常大鼠NP细胞为control组,离体培养椎间盘退变大鼠NP细胞分为model组、OE-Mfn2组、OE-NC组及4-PBA组。Western blot法检测Mfn2、PERK、p-PERK、eIF2α、p-eIF2α、ATF4、CHOP、GRP78、Bcl-2、Bax、caspase-3的蛋白水平;qRT-PCR检测Mfn2、PERK、eIF2α、ATF4mRNA水平;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Mfn2与PERK互作关系;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Mfn2可特异性结合PERK;与model组比较,OE-Mfn2组Mfn2、Bcl-2水平及细胞活力增加(P<0.05),PERK、p-PERK、eIF2α、p-eIF2α、ATF4、CHOP、GRP78、Bax、caspase-3水平及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 Mfn2可通过降低ERS抑制椎间盘退变大鼠NP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后气道阻塞再次插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6年6月774例颈前路手术的病史及随访资料,以是否并发气道阻塞将患者分为两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有无合并糖尿病、慢性咽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时间、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手术节段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数、术中神经损伤。将上述可能与并发气道阻塞相关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颈前路手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的关系。[结果]744例患者中14例出现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颈前路术后气道阻塞的发生率为1.81%(14/774)。14例颈前路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患者中,12例(85.71%)术后48 h内出现气道阻塞再插管,2例(14.29%)为迟发性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迟发性颈前路术后气道阻塞出现时间为术后9~11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年龄、吸烟、体重指数、高血压、慢性咽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位置、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慢性咽炎、JOA评分、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节段位置及手术节段数是颈前路术后气道阻塞再插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高血压、慢性咽炎、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及手术节段位置是诱发颈前路术后气道阻塞导致再次插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正常成年人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C_1相对于C-2的运动特征。方法纳入健康成年志愿者20名,志愿者坐于(标准坐姿)双平面X线投射系统内,并指导其持续主动旋转头颈部以进行动态测试。收集9个动态测试的反射标记数据和双平面X线片,其中屈曲伸展、横向弯曲、轴向旋转各3个。将志愿者的CT影像重建造模,采用跟踪技术记录C_1、C_2椎体的运动。结果 C-(1、2)旋转与头部旋转呈线性相关,旋转中间线在头部旋转大约30°处变为非线性。在头部轴向旋转过程中,C_1相对于C_2的最大轴向旋转角度为22.4°~47.5°(36.8±6.7)°;同时也观察到C1相对于C2的耦合旋转运动,屈伸3.6°~28.4°(7.8±4.8)°,横向弯曲3.0°~17.7°(9.8±3.8)°。C-1相对于C_2也发生平移,在椎体内侧从左往右平移3.8~12.0(7.8±1.5)mm,上下平移0.6~4.6(2.2±1.2)mm,前后平移1.4~5.5(3.3±1.0)mm。结论寰枢椎失稳在静态影像学成像中容易被忽视,应用跟踪技术在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可以明确寰枢椎三维运动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寰枕关节动态不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422a调控骨肉瘤细胞自噬及凋亡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与靶基因ATG12的关系。方法采用瞬时转染miR-422a模拟物和抑制物分别上调或下调骨肉瘤细胞的miR-422a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各时间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瞬时转染miR-422a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肉瘤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转染miR-422a对靶基因mRNA的影响。结果RT-qPCR结果显示,miR-422a在肿瘤组织及细胞中均高表达,ATG12在肿瘤组织及细胞中均低表达。MTT法结果显示,miR-422a-mimic组吸光度值明显升高,miR-422a-inhibitor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iR-422a-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与NC组(P<0.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422a-mimic组细胞中ATG12、LC3-Ⅱ和LC3-Ⅰ蛋白量明显低于空白组与NC组(P<0.05);miR-422a-inhibitor组细胞中ATG12、LC3-Ⅱ蛋白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与NC组,LC3-Ⅰ蛋白量明显低于空白组与NC组(P<0.05);miR-422a-inhibitor组细胞中LC3-Ⅱ/Ⅰ明显高于空白组与NC组(P<0.05)。结论miR-422a/ATG12信号轴可能调控骨肉瘤细胞的自噬及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采用急诊一期彻底清创钛网填充自体骨重建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颈椎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入院24 h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重建手术。术后均接受标准抗生素治疗10~12周。神经功能使用ASIA分级、JOA评分、VAS评分判定临床效果;WBC、ESR和CRP用来确定感染活动性;影像检查确定融合状态和椎体稳定性。[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食管漏、颈部重要血管及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未发生感染扩散。所有患者随访18~36个月,平均27.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复发,ASIA分级由术前B级1例,C级3例,D级10例,显著改进至末次随访时D级1例,E级13例。VAS评分由术前(7.58±1.77)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53±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81±1.26)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4.80±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ESR和CRP等指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术后21 d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影像学结果提示颈椎曲度无显著丢失,植骨无塌陷,置入物未见移位,椎管容积良好。[结论]急诊一期彻底清创钛网填充自体骨重建术联合化疗是治疗颈椎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ACDF)术中不同置钉位置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收集1名3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CT数据建立C_(2~7)三维有限元模型。在C_(4~6)椎体加入螺钉,根据螺钉远端的位置分为4组。Ⅰ组为椎体前上方,Ⅱ组为椎体前下方,Ⅲ组为椎体后上方,Ⅳ组为椎体后下方。予C_2齿突左右旋转、左右侧屈、前屈、后伸6个方向1 Nm的扭矩,测量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时C_(2、3)、C_(3、4)、C_(4、5)、C_(5、6)、C_(6、7)活动度,以及前屈、后伸、旋转、侧屈时C_(2、3)、C_(3、4)、C_(4、5)、C_(5、6)、C_(6、7)椎间盘内压力,并与正常颈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相同扭矩下与对照组相比,C_(2、3)节段旋转活动度变大,C_(2、3)、C_(3、4)侧屈活动度变大。在相同扭矩下与对照组相比,C_(3、4)椎间盘内压力在前屈时减小,旋转和侧屈时增大,而C_(6、7)椎间盘内压力在前屈、侧屈时增大。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在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力方面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螺钉的上下位置较前后位置对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更大一些,通过应力云图可以发现螺钉前后位置更多地影响螺钉与钢板的受力情况。结论ACDF术中螺钉置入椎体前下方能提供更接近正常颈椎的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椎间盘退变(IDD)引起的腰背痛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往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并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如何延缓或逆转IDD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比如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和细胞因子疗法。如今随着转录因子在椎间盘发育过程中的相继发现,将为开发出一种新的椎间盘疗法提供可能。该文就椎间盘发育过程中相关转录因子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减压与传统开放手术减压治疗腰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狭窄症患者90例,其中48例行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A组),42例采用传统开窗减压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症状缓解等方面的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伤口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B组2例硬膜破裂,术中修补。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1)。两组术后3月至18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较传统椎管减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及健康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02~2017-02该院收治的143例行ACDF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SF-36量表对其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患者术后健康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多节段颈椎病患者ACDF前生活质量普遍受限,ACDF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JOA评分9分(OR=2.357)、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OR=1.645)、病程 6年(OR=3.122)、年龄 60岁(OR=5.049)及工作不稳定(OR=2.616)均为影响多节段颈椎病患者ACDF后健康改善的危险因素。结论 ACDF可显著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对具有影响术后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更多的护理措施,以有效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