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孤立性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0~32.03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6.15)mm(0~25.98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性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评价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 对4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共52条肾动脉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 分析患者健侧肾和患侧肾(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分肾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和分肾肾滤过分数的变化,术前与术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变化,观察患者血压(收缩压)和服用降压药种类的变化。结果: 52例肾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术前患侧GFR明显低于健侧(t=-3.989,P=0.000),ERPF明显低于健侧(t=-4.926,P=0.000)。两侧总体FF值相当(t=1.273,P=0.207),术后患侧肾GFR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1,P=0.164),术后患侧肾ERPF明显增高(t=-4.954,P=0.000)、FF降低(更趋近于正常值,t=3.274,P=0.002)。术后健侧GFR明显降低(t=2.569,P=0.000),ERPF明显降低(t=3.889,P=0.001),FF无明显变化(t=-0.758,P=0.454)。术后患侧GFR低于健侧(t=-3.283,P=0.002),ERPF低于健侧(t=-3.351,P=0.001),但两侧FF值相当(t=-0.361,P=0.719)。术前FF相对正常的患肾,术后FF值变化较小(t=0.799,P=0.430);术前FF明显升高的患肾,术后FF值较术前降低(趋向正常值,t=5.299,P=0.000)。患者术后总体血肌酐较前明显下降(t=2.505,P=0.016),但对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其血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299);而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肌酐较术前明显下降(t=2.518,P=0.030),患者术后血压(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8.945,P=0.000),服用降压药物种类较术前明显减少(t=5.280,P=0.000)。结论: 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FF是了解肾缺血病理生理进程的有益指标,术前FF显著增高或FF相对正常,应视为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ET)曾经是治疗短段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之一,早在1946年CiddosSantos就已采用ET治疗股动脉闭塞。自1951年Wylie采用ET治疗主髂动脉闭塞以来[1],ET曾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标准术式。20世纪60年代人工血管问世后,动脉旁路术逐渐代替了ET,而今迅速发展的介入技术又有替代动脉旁路术的倾向。但ET仍有其特有的优点,近期我们采用开放手术与介入相结合的半开放性ET方法成功完成1例长段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3年于2011年4月1日入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前瞻性的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浅动脉重建组(20 条患肢)和非重建组(16 条患肢), 重建组均采用腔内治疗重建股浅动脉血运,非重建组均不重建股浅动脉,仅处理同时存在的髂动脉及股深动脉病变,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踝肱指数、TASC(trans atlantic inter sociery consensus)分级及Rutherford分级均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1周内重建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非重建组[75.0% vs.12.5%(P<0.001); 90.0% vs. 37.5%(P=0.001)],两组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3个月随访时重建组显效率优于非重建组[65.0% vs. 25.0%(P=0.0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0% vs.68.8%(P=0.422)];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60.0% vs.37.5% (P=0.180),80.0% vs.87.5%(P=0.672);总有效率60.0% vs.43.8%(P=0.332),85.0% vs.87.5%(P=1.000)],重建组治疗费用高于非重建组[(53 367.4±24 518.3)元 vs.(30 397.5±15 354.4)元(P=0.011)]。重建组随访期间发现股浅动脉再狭窄/闭塞者8例,其中3例再次介入治疗,再次腔内治疗率为15.0%。结论: 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经济,可以作为部分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2年4月~2006年8月间的24例需要置入下腔静脉临时滤器的患者,应用彩超了解血栓范围,下腔静脉、肾静脉和入路静脉(右颈内静脉)的情况,在彩超和X线透视下(免造影剂),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通过导丝导管将临时滤器放在肾静脉开口远端的下腔静脉内。结果 24例均成功置入和拔除。置入时间5 d~6周,平均16.8 d。其中滤器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发生在3 d~2周。捕获血栓8例,血栓均〈0.5 cm。随访23例,平均23个月(7~57个月),无再次发生肺栓塞病例,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 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是安全和有效的;超声结合X线透视免去造影剂的置入操作是安全和可行的;多数可以在3周时拔除,如果滤器血栓形成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电凝导管头端形状对大隐静脉曲张电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不同头端形状电凝导管的电凝效果。方法将12只狼犬(24条后肢静脉)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柱状金属头组、环状金属丝组和放射状金属丝组,高位结扎电凝大隐静脉,分别在术后即刻、7d、14d取血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并取材大隐静脉进行HE染色,比较3组电凝后大隐静脉破坏深度、破坏范围和管腔残留、皮肤烧伤情况。结果术中柱状金属头组出现1条左后肢皮肤烧伤。术后即刻放射状金属丝组电凝破坏范围〉50%管腔周长有8条后肢,明显大于柱状金属头组的3条后肢和环状金属丝的4条后肢(Fisher’s Exact test,P=0.013,P=0.038);放射状金属丝组电凝破坏深度达到中膜有1条后肢,明显小于柱状金属头组的7条后肢和环状金属丝组的6条后肢(Fisher’s Exact test,P=0.005,P=0.020)。术后7d3组电凝导管管腔残留〉50%管腔周长的后肢比较无明显差异(X^2=5.371,P=0.068)。术后14d柱状金属头组和环状金属丝组管腔残留〉50%管腔周长的7条和6条后肢,明显多于放射状金属丝组的1条后肢(Fisher’s Exact test,P=0.020,P=0.005)。术后即刻、7d、14d3组APTT值均无明显差异(P=0.905,P=0.871,P=0.865)。结论放射状金属丝电凝导管比柱状金属头和环状金属丝电凝导管对管壁破坏范围更广、管腔残留周长更小,电凝效果更好,并发皮肤烧伤几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对比普通球囊重建与忽略股浅动脉重建(nSFA)方案治疗股浅动脉(SFA)病变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6例SF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115条患肢)临床资料,分为nSFA组(n=47,55条患肢)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n=59,60条患肢)。比较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生存率、保肢率以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病变特征具有可比性。nSFA组失访1例。nSFA组、PTA组随访时间分别为60(22,77)个月、60(1,76)个月。两组患者近期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生存率和保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FA组患者远期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肢体相关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均优于P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nSFA治疗方案与PTA重建SFA方案相比,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治疗费用较低,尤其对于膝下动脉流出道较好的SFA多节段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技术细节及其在残余肝容积不足患者肝切除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6例肝脏肿瘤因残余肝容积不足,二期肝切除术前行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结果 6例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栓塞对肝功能影响轻微.术前,6例残余肝容积平均(474.33 ±89.19) cm3,术后6周,平均(722.67±151.51) cm3,术前术后残余肝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7,P=0.003).术前6例肝脏肿瘤负荷(瘤体总体积)平均(134±181) cm3,栓塞术后6周,肿瘤负荷平均为(270±346) cm3,栓塞前后肿瘤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16).5例二期肝切除术顺利.1例未行肝切除术.随访中位时间为37个月,4例存活(2例无瘤生存),1例死亡.结论 门静脉选择性栓塞是肝切除前增加残余肝容积的有效技术手段;经同侧(患侧)人路并选择弹簧圈作为栓塞材料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门静脉栓塞前,应以化疗或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手段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