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道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多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6例38指。结果术后16例38块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个月~1年,皮瓣外形优良,不臃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mm。供区植皮成活,掌背有环形瘢痕,少许色素沉着。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手术可同时切取多块皮瓣修复多指软组织缺损,是修复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离断伤的再植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40指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患者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方法进行断指再植术。结果术后40指均成活,成活率100%。随访1-5年,手指优良40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再植方法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保留了相连的掌侧皮肤,促进断指静脉回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断指成活率,疗效满意,是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11年9月对21例30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断指进行再植,根据手指旋转撕脱离断的程度,分别采用血管移植、血管神经束转位、带血管皮瓣转移等方法重建血循环及感觉。结果30指成活29指,失败1指,成活率96.7%。术后随访20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年5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为准,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0指,良7指。差3指,优良率90%。结论按照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再植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并能恢复较好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半层甲床瓣局部转移一期修复甲床部分缺损,并综合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对外伤引起的38例38指甲床部分或大部分缺损病例,采用半层甲床瓣局部转移修复甲床缺损。结果术后随访5-24个月,以最后1次结果进行评估。38例患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半层甲床瓣局部转移修复甲床部分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指甲生长良好,效果满意,是治疗外伤性甲床部分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06年12月收治双手8指完全性离断患者1例,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下行双手2-5指断指再植+多组血管、神经移植手术,术后8指均成活,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始,我们对30例(40指)外伤所致手指指神经缺损者,急诊分别采用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40指,男21例,女8例;年龄18~28岁,平均21.4岁.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5指,示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9指,小指4指.损伤平面:近节指29指,中节指11指.致伤原因:挤压伤15例,电锯伤9例,绞伤6例.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损伤.随机分成两组,神经端侧修复20指(端侧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20指(移植组).利用废弃组织块中结构尚完好的指固有神经(5指),腓肠神经浅支(15指).神经缺损长度为1.2~2.5c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肌腱皮瓣修复多个手指皮肤伴指伸肌腱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指伸肌腱缺损21例。结果术后21例47块肌腱皮瓣全部成活,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肌腱皮瓣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可同时切取多块皮瓣,是修复多个手指皮肤伴指伸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指离断的再植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多个手指同时进行清创、骨固定、伸屈肌腱修复、血管吻合及神经缝接的方法,对3指以上断指31例120指进行再植。结果再植后115指成活,5指坏死,成活率95%。术后随访1~5年,本组优良101指,优良率88%。结论采用多个手指同时进行再植的方法,可简化操作步骤,明显缩短再植时间,并且疗效满意,为多指离断再植提供了一个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乳房肿块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少数却常被误诊或漏诊,作者应用穿刺活检法并加以改进以及乳管造影术进行辅助诊断,乳房肿块23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6例患者中,女性232例,男性4例,年龄16~77岁,30~50岁168例,占71.1%,本组236例共240只乳房中,肿块在外上象限186例,占78.8%;内上象限24例,占10%;外下象限18例,占8%;内下象限12例,占5%。  相似文献   
10.
手术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局部浸润麻醉,沿坐骨结节皮肤横纹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约6~8cm,潜行分离皮下达囊肿壁,将囊肿做“+”形切口,使囊内液流尽,然后沿囊壁切口剪除部分囊壁组织,囊腔内常规用3%~4.5%浓碘酊涂抹,然后将囊壁四周外翻,间断缝合于皮下,这样即使仍有少量粘液分泌,亦可在皮下吸收、最后在腔内放置橡皮引流条一根,由切口放出,单纯缝合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