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4月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原济南军区总医院)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6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别统计两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例数(恶性)、美容效果满意度,喉返神经 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两组均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恶性组有1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①良性组共199例:手术平均时间为(97.87±14.02)分钟,术后平均引流液体量为(146.65±81.7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76±1.75)天,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9例。②恶性组共451例:Ⅵ、Ⅲ、Ⅳ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56%(210/451)、41.17%(105/255)、29.41%(75/255);手术平 均时间为(144.56±44.81)分钟,术后平均引流液体量为(231.21±90.04)ml,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01例。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可靠,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迅速。大多甲状腺癌中度恶性,预后好。但有局部复发转移的可能性。由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切除范围不够,带来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对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近几年收治的甲状腺二次手术的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乳头状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甲状腺相关肿瘤残留率达62.0%(49/79),淋巴结相关肿瘤残留率为53.2%(42/79)。首次手术切除范围小于一侧腺叶14例(17.7%),一侧腺叶全切6例(7.6%),甲状腺次全切30例(38.0%)。未行局部淋巴结清除的占82.3%。首次手术原发部位(同侧腺叶)肿瘤残留8例(10.1%),原发部位外腺体组织(对侧腺叶或峡部)肿瘤残留13例(16.5%),淋巴结肿瘤残留14例(17.7%),原发部位+淋巴结均有肿瘤残留28例(35.4%)。手术是甲状腺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规范合理的手术方式可影响复发转移率,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甲状腺癌首次及再次手术合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57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方式为残留甲状腺全切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根据术中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或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结果: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证实,腺体肿瘤残留率51.2%(22/43),转移淋巴结残留率57.9%(33/57)。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3%(3/57)及1.8%(1/57)。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为14.0%(8/57),无永久性甲状腺旁腺损伤。结论:对怀疑有肿瘤残留或复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应再次手术,手术方式应予残余甲状腺切除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和(或)颈侧区淋巴结清除,首次手术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最好行甲状腺全切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a Vinci Si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不同径路的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用da Vinci Si外科手术系统完成甲状腺腺叶切除2例.1例取腋窝径路,于患侧腋窝沿腋前线取切口约5 cm,对侧锁骨中线乳头上方取横切口约8 mm,建立皮下隧道至术区,经腋窝切口置入da Vinci Si外科手术系统摄像臂及1、2号器械臂,经8 mm trocar置入3号器械臂.另一例取胸前径路,于胸骨切迹下约12 cm处建立观察孔12 mm,双侧锁骨中线乳晕上方处建立操作孔8 mm,观察孔置入摄像臂,操作孔置入1、2号器械臂,术中止血及腺体切除均采用超声刀,标本用取物袋取出,术毕于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并关闭手术切口.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或腔镜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中估计出血量10 ~2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163 min,平均引流量90.5 mL.病理诊断分别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术后测甲状旁腺素及血清钙磷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经腋窝与胸前径路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安全可行,手术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过程中,进行腋窝逆向淋巴示踪( 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对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科71例全乳房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患者( SLNB组)和13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ALND组)进行临床研究。将SLNB组和ALND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示踪组,即:SLNB对照组36例,SLNB示踪组35例;ALND对照组64例,ALND示踪组70例。 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方式除与其对照组相同外,还需进行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 ARM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定位方法如下:术前2 h,在患者乳房肿块周围及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99Tc^m-Dx标记的同位素,并于术前5 min在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2 ml亚甲蓝进行ARM淋巴结显色,术中用同位素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核素热点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并用γ探测仪结合蓝色染料定位ARM淋巴结。术中注意观察ARM淋巴结蓝染情况及其与前哨淋巴结有无重合,若无重合则保留所有蓝染的ARM淋巴结,若有重合则同时切除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术后统计切除的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引流液体量及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定量资料分析采用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在SLNB示踪组35例患者中,26例(74.29%,26/35)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1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患者在SLNB过程中也接受了ARM淋巴结切除,因此SLNB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71.43%(25/35)。在ALND示踪组70例患者中,67例(95.71%,67/70)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部分患者在ALND过程中同时接受ARM淋巴结切除,因此ALND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88.57%(62/70)。在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之间以及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之间,腋窝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体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36、-0.570、0.032、0.903,P=0.264、0.570、0.975、0.370;t=1.149、0.416、1.405、-0.547,P=0.253、0.678、0.162、0.585),但是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其对照组[(90.26±6.04) min比(86.61±5.62) min,t=-2.616,P=0.011;(112.24±7.94) min比(92.33±6.88) min,t=-15.399,P=0.000]。术后随访6个月: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1.11%(4/36)和8.00%(2/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1.25%(20/64)和6.45%(4/6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0,P=0.00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SLNB或ALND的过程中可以行ARM。 SLNB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对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无意义,而ALND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可有效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8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术后情况。男性12例, 女性95例;年龄(31.8±9.4)岁(范围:11~55岁)。甲状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87例, 均为乳头状癌。术后通过门诊、电话等进行随访, 主要观察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是否复发和美容效果等。结果 10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最大径(5.6±2.7)mm(范围:2~15 mm);其中45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M(IQR)]11(8)枚(范围:3~26枚), 转移淋巴结数目1(3)枚(范围:0~13枚)。术后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1例, 左颌下皮肤穿孔1例, 皮肤烫伤1例, 口角撕裂2例, 口唇麻木1例。术后住院时间6(2)d(范围:3~11 d)。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开放手术相比较,评估经腋乳径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治疗肿瘤直径大于2 cm甲状腺癌的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彻底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通过开放手术或机器人手术治疗肿瘤直径2~4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研究包括行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30例,行开放手术患者45例。机器人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的肿瘤直径均在2~4 cm,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机器人手术组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手术组平均年龄为(36.18 ± 3.5)岁,开放组平均年龄为(45.90 ± 2.2)岁。机器人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46.2 ± 30.5) min,显著长于开放组手术时间(95.9 ± 26.2) min (P< 0.001)。两组均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两组在术后短暂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美容效果数字评分系统得分,机器人手术组(9.4 ± 0.4)分,显著优于开放组的(5.2 ± 1.2)分(P< 0.05)。 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对肿瘤直径2~4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可以保证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并且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适合于在意颈部瘢痕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肿瘤直径>1 cm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1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传统开放手术的87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开放组)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美容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放组相比,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多于开放组,术后美容效果更佳(P<0.05);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有选择性的肿瘤直径>1 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与传统开放手术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相似且术后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气管损伤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气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气管损伤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多以咳嗽和颈胸部皮下气肿为首发症状,可伴有纵隔气肿或气胸,严重者可出现憋喘、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气管损伤进展较快,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导致严重后果。增强CT气管3D重建或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气管损伤是一种少见并发症,但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和呼吸变化要考虑到气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