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关于鼠、兔等小动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多,而对大动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较少。实验拟了解体外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便于组织工程研究使用。 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中国山羊,10月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抽取羊骨髓5 mL,梯度离心制备单个有核细胞,并接种于无菌的50 mL塑料培养瓶中,培养体系为含体积分数为0.10 FBS的DMEM。利用多孔培养板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选用抗CD44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学方法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型鉴定。 结果:①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贴壁、呈纺锤状,并有多个突起。②一般细胞接种密度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代细胞生长周期基本一致,均为接种培养后前二三天,生长较缓慢,为生长迟滞期。3 d后细胞生长加速,有一快速增长过程,达到对数生长期,于七八天时,细胞数达最高值,为生长平台期,其后生长速度减缓。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显示所培养细胞的细胞膜抗原CD44有阳性表达。 结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培养的细胞不是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而是一群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和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外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113例成人外踝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和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6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94分;优107例,可6例,优良率93.8%.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外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血管损伤处理不当常并发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而掌浅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压迫尺神经深支造成其支配肌麻痹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23岁.因车祸致右手掌皮裂伤,并有一针状玻璃碎片刺入,当即将其拔出,2小时后来院就诊.查:右手掌中纹与环指中线交叉处有—1.0mm皮裂口,局部稍肿,轻压痛,无活动出血.给予局部清洗消毒,无菌纱布包扎.几天后患者自觉右手环、小指活动不利,且逐渐加重.4周后返院,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但该区出现异常搏动,触之有震颤感.右手环、小指爪状指畸形,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正常,掌短肌反射存在.夹纸试验阳性,诊断:假性动脉瘤、尺神经损伤.行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1994年11月我院在早期应用高压氧(HBO)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49例,并与1992年回月~1993年9月不用HBO治疗的46例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HBO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22岁;病因有交通事故伤34例,棍棒类钝器伤12例,高处坠落伤3例,同时复合其它部位伤11例。伤类有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5例(小脑血肿1例,多发性血肿4例);此外有合并颅底骨折2例,肢体偏瘫7例,失语2例。非HBO组(对照组)46例中,男39例,女7例;病因有交通事故伤引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外踝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3-2010-04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113例成人外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后-外旋型67例,旋前-外旋型22例,旋前-外展型19例,旋后-内收型5例。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6~7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7~16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4分(78~100分),优107例,可6例,优良率为94.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外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MINI)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性内外踝双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MINI组和ORIF组,MINI组53例,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23~59岁,平均37.5岁;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型内外踝双骨折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外踝有无疼痛及术后1年AOFAS足踝评分。结果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骨折愈合后外踝出现疼痛发生率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P<0.05)。闭合复位组51例术后随访16~81个月,平均29.7月,骨折全部愈合;切开复位组42例随访17~80个月,平均28.3月,4例出现切口红肿、皮缘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出血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后外踝疼痛发生率低的优点,并能获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同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dPTTL)进行解剖学和MRI观测,为深层胫距后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及修复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34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分别测量dPTTL的长度、宽度、厚度,观察其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的松弛-紧张变化规律,另选取我院无外伤史的36例成人踝关节MRI,对dPTTL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观测。结果 dPTTL的长度为(13. 6±2. 8) mm;胫骨附着点处的宽度为(8. 6±1. 2) mm、厚度为(5. 1±1. 8) mm;中间处的宽度为(10. 3±2. 8) mm、厚度为(8. 3±1. 6) mm;距骨止点处的宽度为(12. 4±2. 3) mm、厚度为(10. 8±2. 1) mm; dPTTL在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时均为松弛状态,踝关节背伸10°左右时为紧张状态,dPTTL在踝关节MRI中出现率100%,在冠状位及横断位MRI能清晰显示。结论踝关节MRI能为dPTTL的损伤提供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修复重建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时,应该参照解剖学数据,综合考虑其长宽厚以及松紧变化规律等因素,从而提高修复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拔针法复位后,再经皮穿入交叉克氏针作内固定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纽45例,已达到解剖对位21例、近解剖对位16例、功能对位8例,均于术后4周内达到临床治愈,10周内达到骨性愈合。后期疗效观察,优29例,良1l例,可3例,差2例。结论: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痛苦小、治疗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一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学方法,对培养的骨髓基质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细胞生长测定。结果:培养的MSCs粘附贴壁、呈纺锤状,并有多个突起;传代培养MSCs的潜伏期为24小时,对数增殖期3~6天,接种后第8天MSCs生长逐渐缓慢,进入平台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显示所培养细胞的细胞膜抗原CD44阳性。结论: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和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