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本科治疗的6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4例。年龄61~75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型:2部分骨折13例,3部分骨折29例,4部分骨折20例。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术中注意恢复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有效支撑重建,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通过测量骨折愈合后肱骨头的内翻角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判断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折均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79%,平均分82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2.8±2.2)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平均为(4.5°±3.1°),且肱骨头内翻角度≥10°的患者4例(6.4%)。术后共8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12.9%),分别为脂肪液化、螺钉松动、肩关节僵硬、螺钉穿入盂肱关节间隙和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各1例(各占1.6%),肩峰撞击2例(3.2%),1例患者同时合并肩峰撞击与螺钉穿入肱盂关节间隙(1.6%)。所有病例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排异反应、内置物断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锁定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张力侧固定作用,结合内侧柱有效支撑重建可以较好地恢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后踝是维持踝关节整体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后踝骨折预后不良将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丧失和继发性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有关后踝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已受到学者的重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众多,该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后踝骨折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受伤机制、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姑息手术治疗合并神经症状脊柱转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12采用姑息性病灶清除、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死亡、术后无伤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ASIA等级2例由A级改进为B级,2例由B级改进为C级,4例由C级改进为D级,1例由A级改进为C级,1例术前D级未改变。术后3例死于原发肿瘤(肝癌1例,肺癌2例),1例死于上颈椎肿瘤复发。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为(5.2±1.5)分,较术前(7.6±1.9)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神经症状的脊柱转移肿瘤,如身体条件允许,采用姑息手术治疗能在最小的创伤下,达到最有效的减压,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腰椎椎体融合术(MIF-TLIF)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6-02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腰椎退行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法分为MIF组(MIF-TLIF治疗)46例、传统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5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肌酸激酶(CK)。结果 MIF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均显著的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24 h,MIF组的血清IL-6、IL-10、TNF-ɑ、CK水平均显著的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MIF组的ODI指数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F-TLIF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手术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对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岁。发现右前臂包块3d就诊。查体:右前臂尺侧可触及一包块,界限清,质硬,无压痛。x线示:右尺骨骨干1.5cm×1.5cm骨性突起,密度欠均,边缘尚规整,瘤体可见散在钙化斑点,尺骨缘骨皮质可见表浅压迹,初步诊断为:右尺骨骨皮质旁软骨瘤(见封三,图1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后踝骨折时后踝骨块与后方跟腱的相对位置关系,为手术治疗后踝骨折切口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解放军101医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间因后踝骨折行踝关节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后踝骨块和后方跟腱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观察其相对位置关系;选择能够清晰显示后踝主要骨折块的CT扫描断层,测量后踝骨块在跟腱前缘投影的分布特点。[结果]后踝骨折时,后踝骨块与跟腱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后踝骨块在跟腱上的投影局限在跟腱外缘以内且超出跟腱内缘的有33例(占57.9%);(2)投影局限在跟腱内缘以外且超出跟腱外缘的仅2例(占3.5%);(3)投影在跟腱内、外缘均有超出的有22例(占38.6%)。在能清晰显示后踝主要骨块的CT扫描断层上选择跟腱前缘中点为标准点,后踝骨块在跟腱前缘投影向标准点内侧有延伸的有55例,向标准点外侧有延伸的有24例;向内侧延伸的平均长度为(23.04±8.24)mm,向外侧延伸的平均长度为(6.82±4.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时,明确后踝骨块与跟腱相对位置关系和骨折线分布特点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暴露后踝。术前应常规行踝关节多层螺旋CT扫描,并对后踝骨块和跟腱行三维重建,明确后踝骨块与跟腱的相对位置关系和骨折线分布特点,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肱骨大结节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以往临床上对于骨折移位的重视程度不够、治疗意识不足,多采用外固定及制动等保守治疗,往往会出现肩部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或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肱骨近端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深入和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总结,肱骨大结节的解剖重要性、内固定术后及愈合后的生物力学作用得到了重视.目前,骨科生物材料的迅速发展及操作技术的逐渐成熟,有关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本文试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CEI药物咪达普利对维甲酸所致的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大鼠骨代谢和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为对照组(Ⅰ组)和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模型组(Ⅱ组),模型+不同剂量的咪达普利干预3组(Ⅲ,Ⅳ,Ⅴ组),每组12只。对Ⅱ,Ⅲ,Ⅳ和Ⅴ组的大鼠用维甲酸80 mg/(kg·d)连续灌胃21 d建立实验性骨质疏松模型,Ⅰ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造模后,Ⅲ,Ⅳ和Ⅴ组分别给予低,中和高剂量咪达普利(5 mg, 10 mg,20 mg)灌胃,Ⅰ和Ⅱ组采用安慰剂对照,持续7d后处死大鼠,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股骨骨密度,股骨长度和干湿重,骨代谢指标和骨生物学力学指标。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在大鼠的体重、各脏器指数、股骨骨密度、骨干湿重、骨代谢指标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CEI类药物咪达普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大鼠的体重、股骨长度、干湿重增加(P0.05),股骨中钙和磷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ALP和BGP的含量增加(P0.05),TRAP和PTH的含量下降(P0.05),肱骨生物力学最大载荷、最大扰度、最大弯度、、骨应力和骨应变增加(P0.05)。结论咪达普利能增加维甲酸所致的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体重,提高骨密度,增加肱骨长度和干湿重,减少骨质流失,促进骨形成和矿物质的沉积,增加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减少骨折的发生,对骨质疏松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耻骨支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取耻骨联合上方2 cm横弧形切口,复位后用预弯的重建钢板(AO)固定。结果本例住院15 d,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无腹痛、腹胀及切口疝发生。结论采用新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耻骨支复杂骨折,不仅损伤轻,固定也方便,术中不需要切断腹直肌,促进了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