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弹性钉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包括弹性钉组14例,钢板螺钉组19例。结果弹性钉组平均随访12.6个月,钢板组平均随访13.6个月。弹性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创口疼痛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上有优势,并发症少且轻微,对线不良将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得到矫正。结论儿童肱骨干骨折有手术指征时,弹性钉内固定为首选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访观察经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 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8例患者,共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患者均大于18周岁,Sanders Ⅱ、Ⅲ、Ⅳ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无合并同侧足踝部其他骨折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无合并糖尿病或下肢血管性疾病,无明显软组织感染或皮肤疾病。该组病例均在受伤后4~12 d,平均6.5 d,行经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的变化,末次随访的Maryland足部评分,以及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全部38例患者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5个月,术后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分别为32.820°±5.770°,116.500°±8.000°,(71.045±7.487)mm,(27.642±2.115)mm,(40.306±4.520)mm,末次随访情况分别32.270°±5.234°,115.900°±7.801°,(72.270±6.813)mm,(27.212±2.483)mm,(39.833±4.598)mm,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为80.2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浅表或深部感染。 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能很好暴露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能更好的避免切口感染并发症,并减少早期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临床医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PHILOS与TEN治疗大龄儿童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42例大龄儿童转子下骨折,分别采用PHILOS锁定固定17例年龄8~15岁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并将其与同期进行、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采用弹性钉固定治疗的25例患儿进行比较,对两组的住院期间各项指标、患儿骨折愈合时间、Beaty评分、Theolog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HIlOS组平均随访时间37.5个月,TEN组平均随访44.8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Beaty评分、Theolog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等住院期间各项指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HILOS与TEN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均可作为目前治疗儿童转子下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式.骨科医生应根据患儿骨折类型特点、患儿及父母的选择、术者的手术操作的熟练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Kummell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1年Kummell首先报道,轻微脊柱外伤患者经几周至几个月的无症状期后会逐渐发展为有症状的进展性脊柱后凸畸形[1],分为5个阶段:①初始损伤期:脊柱X线检查正常;②后创伤期:患者可有轻微腰背痛不适,但不影响功能;③隐匿期:基本无症状,持续数周至数个月;④复发期:在病理性骨折的相应区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⑤终末期:出现持续的脊柱后凸畸形、脊髓压迫.此后称之为Kummell病.随着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深入研究、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椎体成形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关Kummell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Kummell病目前的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