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患者,女,21岁.体检发现右前纵隔肿块1周,无症状.既往体健,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血糖正常,胸片示右心缘半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内缘以宽基底与纵隔相连;胸部平扫CT示右前纵隔约5.5 cm×6 cm×7 cm大小囊性肿块,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带蒂大网膜移植在难治性胸壁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难治性胸壁结核手术中带蒂大网膜移植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9例难治性胸壁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复发6例,巨大病灶3例。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塞残腔并缝合固定,术后持续绷带加压包扎2个月;随访9个月至2年。结果所有患者都一次手术治愈,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2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带蒂大网膜移植用于难治性胸壁结核患者的胸壁重建效果良好,可预防胸壁结核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早在15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出现高凝血状态,若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恶性肿瘤和机体凝血系统的研究表明肿瘤不仅可以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而且后者参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组织因子作为机体凝血系统的重要始动因子,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对肺癌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以及在肺癌生长和转移中作用机制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可引起机体高凝血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手术创伤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74例,分为肺癌组和肺良性疾病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反应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组间组内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前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以及肺癌类型中腺癌患者较鳞癌患者术前Fib升高并高于正常值(P<0.05)。肺癌组患者出现PT在术后第1天-第7天延长,APTT在术后第3天-第7天缩短,Fib在术后第3天-第7天、D-D在术后第1天-第7天升高,PLT在术后第1天、第3天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而术后第5天、第7天有升高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术后第7天PT、D-D...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支气管成形术治疗经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主支气管内膜结核致全肺不张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对3例(男1例,女2例;年龄22~27岁)术前诊断为主支气管内膜结核而行长期内科治疗无效致全肺不张患者采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其中行单纯主支气管成形术1例,同期行左肺上叶袖式切除术1例,行右肺上、中叶袖式切除术1例。结果 3例患者全部手术顺利,吻合口通畅,余肺扩张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采用复治抗结核治疗方案继续治疗。3例患者分别随访17个月、14个月和11个月,结核无复发,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支气管成形术对内科治疗无效的主支气管内膜结核导致全肺不张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7例病理和影像学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CT扫描图上淋巴结短径>2cm,长径>5cm)行肺叶或全肺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巨块型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分为左上纵隔组、右上纵隔组和肺门组.结果 全组均行根治性手术.无一例术中和住院死亡.肺叶切除19例,其中行肺动脉成形术、支气管成形术和支气管肺动脉双成形术各1例,全肺切除8例,其中2例心包内全肺切除.术后16例无并发症,5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肺不张并发ARDS,1例出现乳糜胸,2例声嘶和包裹性胸腔积液3例.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可争取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大,术中可能变换术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肺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B组45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资料,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手术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和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时间均少于B组(P<0.05).术后1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7d,A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与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0引言肺癌合并巨细胞癌成分非常罕见,常与肺腺癌关系密切,我院普胸外科手术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52岁,已婚。持续咳嗽,间断痰中带血3月余,伴有右侧胸背痛、低热和乏力,给予抗炎治疗一周,仍有咳嗽和胸痛症状。既往体健,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57例,分为对照组和术后第1至第7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反映的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异.结果 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T、APTT、PLT及Fib的平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PT延长,Fib、D-D升高,PLT术后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7天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D-D升高,PLT术后第3天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的PT、APTT较试验组延长,Fib、D-D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肺血栓栓塞症(PTE).试验组未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处于高血凝状态,容易出现VTE,术后早期给予LMWH预防性治疗,有利于改善高凝状态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