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性尿道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复杂性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复杂性后尿道狭窄采用经会阴或耻骨的尿道端吻合术。复杂性前尿道狭窄采用前尿道劈开,二期尿道成形术。女性尿道闭锁采用双阴唇带蒂皮瓣尿道成形术。结果 30例复杂性尿道狭窄手术后,24例(80%)排尿通畅,4例(13%)排尿不畅,2例(7%)失败。结论 开放性手术是复杂性尿道狭窄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钝性小儿肾损伤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2例小儿钝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18例,手术治疗3例,肾动脉栓塞治疗1例,随访3月—3年,尿常规、肾功能正常。结论 小儿钝性肾损伤多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肾损伤程度与血尿并不完全相关,应积极进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状态、病史和损伤机制来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原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方法对1990至2005年18例19侧医原性输尿管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治疗方法和预后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5例早期发现患者中13例一期修复输尿管损伤;2例先行尿流改道,3个月后行修复手术成功。3例发现晚患者,3~10个月后手术,1例行肾切除,2例行一期修复手术。12例获得随访6~24个月,10例肾积水缓解。结论医原性输尿管损伤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时,无论确诊时间早晚,均可考虑一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性 6 5岁。 1992年 11月因排尿困难外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而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1994年 4月患者又感尿频及排尿困难。同年 8月体检发现前列腺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原病理切片后诊断为“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因梗阻症状加重 ,并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形 ,转本院。入院检查 :下腹部触及一 2 0× 15cm巨大、质硬、固定肿块 ,上界平脐 ,无压痛 ;肛指检查 :距肛门口约 4cm处触及一肠外肿块 ,质硬 ,表面高低不平呈结节感 ,肿块明显向肠腔突出 ,直肠粘膜光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引起尿道狭窄术后不久出现排尿困难的尿道形态学改变 ,为临床及时采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全尿道超声显像技术检测 2 8个病例。检测时间术后 1周内有 12例 ,2~ 4周 15例 ,第 10周 1例。结果  2 8例中 2 7例能找到尿道吻合口病理形态改变 ,表现为狭窄 16例 ,其中狭窄位于后尿道 14例 ,球部 2例 ;瓣状物 3例 ,均位于膜部 ;假道 8例 ,7例位于前列腺部 ,另 1例在球部。结论 超声对明确术后近期出现排尿困难的病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超声观察尿道术后排尿与尿道扩张术出现矛盾时的尿道形态学改变。方法 超声检测 16个病例并监测尿道探杠导入。结果 术后出现的排尿与尿道扩张术之间存在两种情况可分为I型和II型 ,各有 8例。I型声像图表现为尿道活瓣 (5例 )、假道 (2例 ) ,单侧疤痕 (1例 ) ;II型声像图表现为吻合口囊状扩张和S形弯曲 ,各 4例。结论 尿道超声显像可对术后排尿与尿道探杠导入出现的矛盾现象作出病因诊断 ,有助于临床作进一步的合理处理。  相似文献   
7.
徐佑璋  陈曾德 《上海医学》1996,19(4):242-244
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报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徐佑璋,陈曾德原发性输尿管癌较少见,我院从1980年到1994年共收治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7例,年龄53~78岁,平均64岁,癌肿发生于左...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光膀胱容量一定时,腹压大小和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尿动力学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检查,取光容量一定时,同步记录腹压大小和连接部移动度,并比较两者的关系。结果 对40例患者共120例次的同步测量结果表明,腹压和移动度呈正相关(r=0.61,P=0.0001)。结论 在一定腹压范围内,移动度随着腹压的变化而改变,这为今后移动度测定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