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假体。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假体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假体,余10例使用全涂层假体。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 =-4.34,P <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 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后凝血状况的动态变化,推测目前预防性抗凝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前瞻性纳入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行TEG及血小板计数检查,术后第1、4、7 d行TEG检查,对比观察各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根据筛选标准纳入研究患者100例,TKA 50例,THA 50例,术前血栓弹力图凝血检查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R值在术后4 d降至最低值,K值术后到第7 d呈持续下降趋势;a-angle、MA值术后第7 d升至最高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反应性高凝状态在髋、膝置换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高凝状态在术前与术后1、4、7 d之间的变化则有显著差异。根据术后R值、MA值及CI值的持续监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凝在术后7 d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随时间的迁延,高凝类型比例变化,血小板型及混合型高凝病例出现并占比渐增。[结论]通过TEG对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病例机体凝血状态的动态监测,不同病例及不同时间点间凝血状态均存在差异,需加强监测及因个体化特点进行抗凝调整。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It is the key point to choose the right size of the prosthesis, and grasp the direction and thickness for osteotomy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accurate preoperative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