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1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血清骨代谢、血管活性因子的关系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接受复位内固定手术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83例,女67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32例和非坏死组118例,检测术前及术后1、3、5 d时的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 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IN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含量,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指标预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价值。结果: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术前及术后1、3、5 d时的血清PINP、β-CTX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5 d时的血清NO、ET-1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时的血清NO、ET-1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术前牵引比例、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 d时血清NO含量减少、ET-1含量增加及Ⅲ-Ⅳ型骨折、Ⅲ-Ⅳ级复位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时的血清NO、ET-1含量对术后股骨头坏死具有预测价值,预测的最佳截点分别为26.55μmol/L、7.785μg/L。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血管活性因子NO、ET-1的异常有关,术后1 d时的血清NO、ET-1含量对术后股骨头坏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应用外展架配合空心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医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共7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均试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以外展架固定,在手术后第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Neer肩关节评分。结果:74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平均6~7周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空心钉内固定配合外展架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无明显并发症,患者痛苦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FNA组和DHS组各41例。DHS组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PFNA组接受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感染、患肢肿胀、便秘等)。结果:PFNA组总有效率95.12%(39/41)较DHS组75.61%(31/41)高(P<0.05);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量较DHS组低(P<0.05);PFN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4%(1/41)较DHS组24.39%(10/41)低(P<0.05)。结论: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优化围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骨代谢及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LISS MIPPO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患者恢复情况指标(包括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5天血清中骨代谢指标[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骨组织骨保护素(OPG)、血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血清骨钙素(BGP)]、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的水平及膝关节评分(HSS).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t=4.62~28.56,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5天血清中β-CTX、OPG、BALP、PICP、BGP、TNF-α、IL-6、IL-8水平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3.42~22.79);术后第15天,研究组HS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2.73,χ2=4.32,P<0.05).结论 相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LISS MIPPO技术术中对患者的损伤更小,术后骨生成指标水平升高,骨吸收及炎症反应指标水平降低,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