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由于骨化的后纵韧带占据椎管空间,引起胸段脊髓受压,出现下肢肌力减弱,不全瘫甚至截瘫,呈进行性加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胸椎的解剖学特点,手术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手术治疗包括后路间接减压和前路直接减压两种方式。胸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一种常用的间接减压方法,但由于胸椎呈生理后凸,脊髓向后漂移有限,疗效欠佳。直接减压术式有两种:一是经胸腔入路切除椎体及骨化的后纵韧带,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另一种是经侧后方入路对脊髓环形减压(涵洞法),能较好地解除脊髓压迫,但依然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容易损伤脊髓等缺点。2018年长征医院史建刚教授团队首创胸椎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治疗胸椎OPLL,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该方法通过切除骨化节段头尾侧的椎间盘,切断双侧肋骨,切除骨化节段的椎板,利用钉棒系统将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向前推移,在无须切除骨化物的情况下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我们采用史建刚教授团队的方法治疗了数例胸椎OPLL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该手术最大的操作难点是头尾侧的椎间盘切除,因椎间盘是软性组织,手术过程中不容易把握切除的程度,椎间盘切除过多容易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及胸膜,椎间盘切除不足则不容易将椎体向前推移,因此,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不再切除椎间盘,而是采用超声骨刀在椎体终板骨性结构处截骨,超声骨刀具有“截硬不截软”的特点,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把握是否截骨完全,且不容易损伤周围组织结构。我们应用该方法治疗1例OPLL患者,缩短了手术时间,也减少了损伤周围结构的可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植入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方法随访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L4~5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00例,Coflex组(采用椎管减压、Coflex植入)50例,11例失访,末次随访39例,年龄48~70岁,平均(57.6±5.9)岁;融合组(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50例,7例失访,末次随访43例,年龄50~73岁,平均(59.0±6.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间的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L3~4、L5~S1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均对L3~4和L5~S1进行Pfirrmann分级评定,评估两种术式对ASD的影响。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Coflex组平均随访时间(7.12±1.1)年,融合组平均随访时间(7.31±1.6)年。Coflex组和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54.33±12.17)min、(74.74±23.33)ml、(2.30±0.46)天、(5.61±1.13)天和(99.48±24.56)min、(184.10±47.98)ml、(3.79±0.76)天、(8.28±0.68)天,Coflex组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flex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评分分别为:11.84±2.45、41.94±3.26、7.33±1.08和25.87±2.06、4.58±1.77、1.92±0.62,融合组分别为:11.00±2.01、42.92±2.10、7.41±0.93和24.23±3.27、4.66±1.45、2.30±0.97,末次随访时,两组JOA、ODI、VAS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L3~4和L5~S1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分别为:(1.78±0.70)mm、(1.48±0.38)mm,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分别为:(4.30±0.87)mm、(2.69±0.49)mm,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变小;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Coflex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flex组L3~4和L5~S1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分别为:(3.05±1.30)°、(3.04±1.24)°,融合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分别为:(4.03±0.34)°、(4.01±0.33)°,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增加,融合组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更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融合组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进展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flex技术和融合技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7年随访临床满意,Coflex组在近期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在维持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延缓临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具有优势,对于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5月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44~88岁,平均62.3±12.0岁,手术节段36节。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变化。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5±21.0min(100~1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3.3±54.9ml(100~300ml)。平均随访时间15.8±2.2个月(13~20个月)。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下沉节段10节,其中2例患者未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终板损伤;3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1例出现下肢乏力,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腰痛JOA评分分别为11.2±1.9、19.4±1.3、25.0±0.72,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ODI分别为(68.5±5.9)%、(45.6±5.65)%、(12.2±5.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16±2.7mm、12.7±2.6mm、10.8±3.0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椎间孔高度16.9±3.7mm、20.7±3.7mm、18.1±4.2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远期疗效还需经过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椎板间入路经皮完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入路的完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应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资料。病人术前均符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记录术前、术后3d、3个月和6个月腿痛VAS和腰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无任何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住院时间4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例k;病人手术后2个月复发,其他59例病人腿痛VAS和腰椎JOA评分术后3d、3个月、6个月各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手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多裂肌损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UBE-TLIF组(n=25)和W-TLIF组(n=23)。UBE-TLIF组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62.1±12.7岁;W-TLIF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8.7±14.3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管道与开放式腰椎间盘摘除术的综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96例行显微镜下经管道腰椎间盘摘除术(观察组),60例行开放式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所有病人术后平均随访(12.7±1.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术后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与对照组(3.0%)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Macnab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开放式腰椎间盘切除术比,显微镜下经管道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单纯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8例双节段及三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Hybrid手术治疗8例(Hybrid组),采用ACDF治疗40例(ACDF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Hybrid组和ACDF组患者进行匹配,共8对匹配成功。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C2~7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 匹配后2组术前NDI、JOA评分、VAS评分、C2~7 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NDI、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Hybrid组NDI改善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C2~7 ROM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2~7 ROM随访中逐渐增加,且Hybrid组在各随访时间点均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ybrid手术与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Hybrid手术在改善颈部功能和保留颈椎ROM方面优于ACDF。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一种因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脑组织、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1908年由Hamill首次报道。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T2WI MRI上显示脑、脊髓表面线样低信号影。病理结果可见脑干、小脑及脊髓表现含铁血黄素、铁及铁蛋白沉积。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慢性、隐匿的微量红细胞反复或持续漏入蛛网膜下腔是其主要病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很多,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SSCNS的病因之一,但由马尾部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引起SSCNS的病例报道很少。由于病例少见,对该病认识较晚,并且长期随访资料缺乏,病因诊断不够重视,导致漏诊、误诊率较高。我们收治1例马尾部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导致SSCNS的病例,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的病因、症状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后,以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