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西维来司钠对家兔肝热缺血再灌注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及IL-8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家兔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各8只,均于常温全肝门阻断25min,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即刻、灌注后1、2、3、4h取血,然后处死家兔取肺组织,ELISA检测血清IL-8水平,HE染色切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中性粒细胞数、肺水肿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IL-8蛋白表达并分析血清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假手术组血清IL-8无明显变化,肺组织未发现IL-8蛋白表达及肺水肿;治疗组IL-8峰值、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数、IL-8蛋白表达、肺水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相同指标(P〈0.05),血清IL-8峰值与4h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成正相关(r=0.788,P〈0.01)。结论西维来司钠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IL-8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达到减轻肝热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云  宣庆  陈海明 《广西医学》2010,32(7):825-827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原因,探讨科学的防治方法。方法 450例全麻苏醒期患者进入PACU后,观察拔管前后各种不良刺激、不同性别、麻醉方法、手术类型、使用催醒药、术后镇痛剂应用等因素对术后躁动的关系。结果手术后苏醒期发生躁动120例,发生率为26.6%。腹部手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成年患者、男性患者、术后未采用镇痛措施、保留尿管的男性患者等易发生躁动(P〈0.01)。引起躁动的诱因为气管导管刺激、疼痛、导尿管刺激、短时性缺氧等。结论导致术后躁动的因素较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术后适当镇痛,把握合适的拔管时机及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等,可明显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术后镇痛与无术后镇痛对开胸术后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术后镇痛与无术后镇痛对胸部手术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42例肺癌手术患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并术后镇痛(GEA)组和全麻(GA)无术后镇痛组,每组24例,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术毕、术后1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内皮素、C-反应蛋白、皮质醇的水平。结果GEA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和血清皮质醇,术中、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G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血浆去肾上腺素,术中、术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术中、术后均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麻复合硬外腔阻滞可以减轻胸部手术的应激反应,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乌司他丁对对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抗纤溶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60例施行全髋、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骨科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各30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h、给药后2h采血测定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PAGM)、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乌司他丁组用药后1h,APTT,P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h,T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h,PT、APTT、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h,PT、APTT显著性延长(P〈0.05),两组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PAG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适当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有抗纤溶、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作用,可改善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腹膜炎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方法 将60例腹膜炎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具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各3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2 h、4 h,术后第1天(D1)、第2天(D2),采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氨酶(LDH)、非蛋白氨(BUN)、肌酐(SC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SOD等水平.结果 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相比,血流动力学方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ALT、LDH在切皮后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切皮后4h、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BUN、SCr在切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MDA、SOD在切皮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而在术后第1天(D1)以及术第2天(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腹膜炎休克患者在休克期以及休克恢复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降压前、达到目标血压时(T0)、维持目标血压5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及停止给药后5min(T5)、10min(T6)、30min(T7)时,记录HR、MAP、CO、CI、SV和SVR,并记录瑞芬太尼复合SNP用量达到目标血压时间及停药后血压恢复时间。结果与降压前比较,T0~T6时HR减慢,CO、CI、SVR降低(P〈0.05),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7时HR、CO、CI、SVR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T0~T6时CO、CI和SVR降低(P〈0.05),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SV降低(P〈0.05),T7时CO、CI、SVR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宣庆  吴越宏 《齐鲁药事》2012,31(6):353-357
目的系统评价氟比洛芬酯用于国内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截至2011年09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关于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作用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Man 5.1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总共5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各时点VAS评分:①术后2 h患者VAS评分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WMD=-1.809,5%CI:-2.04~-1.57;P<0.01);②术后4 h患者VAS评分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WMD=-1.829,5%CI:-1.97~-1.66;P<0.01);③术后8 h患者VAS评分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WMD=-1.94,95%CI:-2.18~-1.70;P<0.01);④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WMD=-0.179,5%CI:-0.28~-0.06;P<0.01);安全性: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晕、瘙痒、术后躁动等,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上述不良反应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OR=0.79,5%CI:0.44~1.11;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国内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