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enisc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MAT) may offer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restore the normal biomechanical structure of knees. The mean early failure rate (≤2 years) of MAT is approximately 10%.1-3 A successful outcome of MAT depends on the ligamentous stability of knee, limb alignment, graft types, and graft fixation methodsY Graft fixations include the meniscal horns and the peripheral rim. Techniques for fixation of the peripheral rim include sutures or a meniscal repair device such as FasT-Fix (Smith & Nephew Inc, Andover, MA, USA). Here we present an unusual case of early graft failure using FasT-Fix sutured to the peripheral rim of the graf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对轴移试验Ⅱ级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术的作用。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由同一医生收治的轴移试验Ⅱ级的ACL损伤患者59例,采用ACL+ALL重建或单纯AC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后的胫骨前移现象与膝关节骨性解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诊断为急性ACL撕裂且无半月板损伤的67例患者资料,男33例、女34例,年龄(31.7±9.7)岁(范围15~47岁)。于术前矢状面MRI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保留与不保留残端对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意义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93例残端存留的ACL损伤患者,前瞻性随机将其分为保留组(保留残端)和不保留组(切除残端)。保留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0.4岁;左侧25例,右侧23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3.5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不保留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8.8岁;左侧22例,右侧23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4.9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两组重建ACL移植物均为自体四股腘绳肌腱。术后两组患者分别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稳定性评估、本体感觉功能测量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结果 8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保留组42例,随访时间(25.4±1.9)个月;不保留组40例,随访时间(25.2±1.7)个月。IKDC分级:保留组A级32例,B级9例,C级1例;不保留组A级30例,B级8例,C级2例。Lysholm评分:保留组(95.9±5.2)分,不保留组(95.4±1.7)分。Lachman试验:保留组,阴性38例,1度阳性4例;不保留组,阴性36例,1度阳性4例。轴移试验:保留组,阴性37例,1度阳性5例;不保留组,阴性34例,1度阳性6例。KT-1000测量侧-侧差值:保留组(1.1±1.2) mm,不保留组(1.2±0.9) mm。本体感觉测量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保留组3.6°±1.8°,不保留组3.9°±2.2°。以上指标两组均无明显差异。二次手术探查移植物滑膜覆盖分型,保留组A型11例,B型6例,C型2例,D型2例;不保留组A型10例,B型5例,C型2例,D型2例。结论 保留较不保留残端并使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对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稳定性、本体感觉和移植物滑膜覆盖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治疗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7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例Fanelli C型陈旧性PLC损伤伴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植物完全断裂或轴移试验阳性或KT-1000侧侧差值超过5 mm或MRI上静态胫骨前移超过5 mm判定为术后失效,纳入术后失效组;按照1∶2的比例匹配术后2年内未失效者50例,纳入术后未失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随访时间、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失效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7.21°±2.20°,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14.36°±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术后失效组的术前胫骨前移为(8.29±3.42)mm,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4.09±3.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P<0.001)。两组性别、年龄、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分度、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17°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2,P=0.002),胫骨前移≥6 mm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1,P=0.006);而性别、年龄、BMI、半月板是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与术后失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17°和胫骨前移≥6 mm可增加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以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术为核心的"四合一"联合术式治疗成年人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43例(47例膝关节)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11例患者(11例膝关节)被诊断为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并接受"四合一"联合手术,该联合手术包括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术、外侧结构广泛松解术、胫骨结节内移术以及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术。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临床评估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测量以及主观评分。结果:全部11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9个月(25至46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均在屈膝角度小于30°时发生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再脱位。影像学测量方面,适合角由术前73.4°±17.0°改善至术后-7.1°±5.8°(P<0.01)。外侧髌股角由术前-65.6°±9.4°改善至术后6.1°±2.7°(P<0.01),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分方面,Kujala评分由术前平均42.9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5.2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以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术为核心的"四合一"联合术式治疗成年人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膝关节骨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分析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26名ACL损伤患者入组本研究。所有患者在ACL重建术前接受QCT检查,分别在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平台、预期ACL股骨骨道、预期ACL胫骨骨道选取8个感兴趣区,测量所选区域BMD,并与健侧相应区域进行对比。结果:上述区域除预期ACL胫骨骨道口层面外,BMD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间的BMD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MD变化率与患者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周围区域骨密度均下降,变化程度与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前向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年龄45岁以下单侧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行前十字韧带重建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8例,女12例;年龄14~44岁,中位年龄22岁.随访时间24-37个月,平均27.5个月.依据术前MRI测量的胫骨内侧和外侧平台后倾角分别将患者分为三组:后倾角<3°组,后倾角3°~5°组,后倾角≥5°组.以末次随访时KT-1000侧侧差值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5 mm为移植物失效,计算失效率,比较三组移植物失效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确定胫骨平台后倾角与KT-1000侧侧差值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逻辑斯蒂回归计算内侧和外侧平台后倾角致移植物失效的阈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术前MRI测量内侧后倾角4.6°±2.8°,外侧后倾角4.2°±3.4°.内、外侧后倾角≥5°组的移植物失效率均高于后倾角<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侧、外侧平台后倾角均与KT-1000侧侧差值呈线性相关(r=0.43,P=0.01;r=0.36,P=0.02).内侧或外侧平台后倾角每增加1°,移植物失效的风险分别增加1.76倍和1.68倍.当内侧平台后倾角>5.6°或外侧平台后倾角>3.8°时,移植物失效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呈正相关.增大的平台后倾角是术后移植物失效的高危因素,内侧和外侧阈值分别为5.6°和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 方法 将5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作ACL断裂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25),一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保残组),另一组行去除残端ACL重建术(去残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于术后12周统一将两组动物处死,行ACL大体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取材时,保残组和去残组总计50个标本关节活动度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2).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保残组和去残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中残端存活组和残端失效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不能显著提高术后兔ACL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