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严重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膝关节严重畸形病例22例(24膝),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2岁,右侧12侧,左侧8例,双侧2例,应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2].[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畸形全部矫正,1例术后出现轻度深静脉血栓.随访6~55个月,功能良好,无感染及假体松动发生.[结论]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病例,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体外分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经过生长因子诱导生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后,免疫组化及碱性磷酸酶等染色鉴定.将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接种到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支架材料上,置于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中复合培养21 d,构建骨软骨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情况,并模仿马赛克骨软骨移植术用塑形良好的骨软骨复合体修复犬软骨缺损,切片染色观察其修复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在β-TCP支架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良好,实验组缺损区软骨厚度与正常软骨组织接近.实验组与阴性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337 0,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5393,P<0.01). 结论 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使软骨和成骨细胞在三维载体内存活并增殖,提高细胞在载体内的复合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4例(39髋),男8例(14髋),女性16例(25髋):年龄32~64岁,平均49.2岁:病程4~15年,平均8.5年.所有病例均采用Bicon-plus Zweymüller螺旋臼假体进行置换,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围置换期并发症;X射线平片观察髋臼假体位置.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2个月,平均37.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出现小腿腓肠肌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髋臼稳定,关节活动度增加.双髋关节正位片及术侧髋关节侧位片显示,假体与骨组织整合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线,髋臼假体无松动,股骨假体无下沉.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3.5(17~46)分提高到置换后3个月的平均86.5(79~96)分.未出现脱位、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适用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者,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62例(74膝),男36例(41膝),女26例(33膝);年龄52~79岁,平均61.5岁;左侧28例,右侧22例,双侧12例.其中骨性关节炎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所有患者均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且为首次置换,未置换髌骨.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62例(74膝)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2个月.病例刀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和明显关节血肿.2例术后3d出现下肢肿胀,经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10d后肿胀消退.62例患者术后疼痛解除,功能明显改善.置换前HSS评分为34~58分,平均44.99分;置换后69~98分,平均88.78分,其中优45例(55膝),良16例(18膝),可1例,优良率98%.X射线平片未发现存在假体周围的X射线透亮区,亦未发现假体脱位征象.结论: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手术简便,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非骨水泥型组配式S-ROM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8例(19髋)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应用S-ROM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2岁。按Crowe分型,CroweⅢ型11例11髋,CroweⅣ型7例8髋。手术采用在真臼位置磨锉加深重建髋臼,股骨侧选用S-ROM组配式假体,复位困难者行转子下截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影像学检查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中1例股骨近端裂缝骨折,用双股钢丝环扎固定。术后有2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症状,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有1例患者大转子上方发生异位骨化,但不影响关节活动度,未发现感染、骨质溶解、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8年(6个月~5年)。HHS评分由术前平均38.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2分。[结论]S-ROM假体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理想选择,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3年7月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Gemini MK Ⅱ对87例(106膝)病变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年龄52~81岁,平均65.3岁,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和X线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2个月(7~40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关节功能得到改善。 X线检查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或旋转衬垫脱位等并发症。 HSS评分由术前(51.5±9.7)分提高到术后(87.3±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Gemini MKⅡ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女,4岁。在出生时被发现右肩胛骨突起,随年龄增长右肩突出较左肩更明显,伴有右肩外展上举受限,不伴有疼痛,未经系统治疗。无产伤及外伤史,无家族史。查体:患儿耸肩短颈,右肩胛骨突起,肩关节高于对侧5 cm,肩胛骨上角靠近枕骨,局部无压痛,脊柱向右侧弯,胸廓未见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刀把持器配合可视化针刀治疗Quinnell Ⅲ~Ⅳ级小儿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Quinnell Ⅲ~Ⅳ级小儿狭窄性腱鞘炎的患儿5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刀组(n=30)和腱鞘切开松解组(n=20)。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操作时间、临床疗效分析,以及治疗前、治疗3 d后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针刀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腱鞘切开松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P<0.05)。所有患儿均完成随访,无失访,两组总有效率均达到100%。治疗后3 d,针刀组的关节活动度大于腱鞘切开松解组,疼痛评分低于腱鞘切开松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16、6.88,P均<0.05)。结论 针刀把持器配合可视化针刀治疗Quinnell Ⅲ~Ⅳ级小儿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