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平扫及重建分别应用于指导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效果,并分析气管内径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肺叶切除的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扫组(n=27)和重建组(n=26),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行CT检查支气管情况,平扫组采用CT平扫法进行测量,而重建组则采用CT重建法进行测量,而后根据测量结果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合适程度评价指标情况,插管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对患者通过重建测量出的气管内径与其身高、体重、年龄和BMI等一般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建组LT1、PT1及APP显著低于平扫组,插管1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平扫组(P<0.05),重建组患者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平扫组(P<0.05);重建组胸廓入口处、主动脉弓处以及气管最狭窄处气管内径值显著高于平扫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与气管四个位置的内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CT重建应用于指导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能有效提升术前气管导管选择型号合适程度,并有效减少插管并发症;患者身高与气管内径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单次泵注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防治腰麻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腰麻下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断脐后2 min,D1、D2、D3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6、0.8、1.0μg/kg静脉泵入,时间设定为10 min,C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及探查清理腹腔(T2)时产妇的SBP、DBP、HR、Ramsay评分及牵拉痛情况。结果 T0、T1时四组患者牵拉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C组和D1组牵拉反应分级明显高于D2组和D3组(P0.05)。T1、T2时D2组和D3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D1组与C组(P0.05)。T1时D3组SBP、DBP明显高于其它三组,HR明显慢于其它三组(P0.05)。T2时C组和D1组SBP、DBP明显高于D2组和D3组,HR明显快于D2组和D3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8μg/kg可有效抑制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且对循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4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1.4%,P<0.05。结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第三代溶栓剂治疗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诊断为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既往均无心肺疾病,随机进入瑞替普酶组(实验组)和尿激酶组(对照组)进行溶栓治疗,各25例,观察溶栓前后患者的症状、动脉血气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压力及并发症。结果:症状、动脉血气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压力,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溶栓后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76%,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1例穿刺部位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对照组出现1例镜下血尿、3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结论:瑞替普酶治疗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疗效较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E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表现及复发情况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及电切术,术后病理确诊为EP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绝经前与绝经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绝经前患者中有症状者所占百分比较高(59.12%),绝经后患者中无症状者所占百分比较高(5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P<0.05);绝经前患者EP以多发为主(64.23%),绝经后患者以单发为主(6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02,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绝经前患者EP复发率高于绝经后患者,在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0,P=0.042;χ2=5.976,P=0.015)。结论绝经前后EP术后复发率存在差异,绝经后较难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年龄87岁, 身高150 cm, 体质量56 kg。主因"间断胸闷、气短1月余, 加重3 d"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胸闷、气短, 活动后加重。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扩大,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室间隔穿孔, 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考虑"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近端95%局限性偏心性狭窄, 中段远端至远段近端60%~80%弥漫性狭窄, 可见重度肌桥(收缩期狭窄最重约99%)。该患者近3 d扶床行走出现胸闷气短, 卧床休息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二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诊断为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50例,分别进行溶栓治疗。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溶栓前后动脉血气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变化。结果①瑞替普酶组较尿激酶组溶栓后动脉血气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均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后所有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白细胞介素-8水平升高,瑞替普酶组较尿激酶组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负相关(r=-0.659-、0.598)。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白细胞介素-8参与栓塞后炎症的发生;②瑞替普酶治疗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效果好,发生再栓塞的机会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吸入氧浓度(FiO2)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FiO2 45%组(L组)、FiO2 65%组(M组)和FiO285%组(H组),每组19例。三组分别在OLV期间予以对应的FiO2。记录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FVC)、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于OLV前5 min、OLV后10、20、30、60 min分别经桡动脉与右颈内静脉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SaO2、PaO2、PaCO2、Hb、Lac,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内分流率(Qs/Qt)、死腔率(VD/VT),记录以上各时点肺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HR和MAP。
结果 三组术前FVC、FEV1、FEV1/FVC、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V后10、20、30 min M组和H组PaO2明显高于L组(P<0.05)。OLV后10、20、30、60 min M组和H组PaO2/FiO2、Cdyn明显低于L组(P<0.05);H组PaO2/FiO2、Cdyn明显低于M组(P<0.05),Qs/Qt、Ppeak明显高于L组和M组(P<0.05)。OLV后60 min M组Qs/Qt明显高于L组(P<0.05),H组PaO2明显高于L组(P<0.05)。OLV前5 min、OLV后10、20、30、60 min三组SaO2、PaCO2、Hb、Lac、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OLV期间使用FiO2 45%和FiO2 65%均可以减少肺内分流,提高肺顺应性,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与探讨双水平正压呼吸支持对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共42例,随机性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加BiPAP治疗,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高达100%,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且通过治疗后的肺功能、低血氧以及血压的指标均有提高,而对照组患者其临床症状仍有发生。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BiPAP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时,并在晚间进行治疗。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好,安全系数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