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胎盘组织中IRS-1和GLUT4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产科门诊收治的住院分娩孕妇共83例,按照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DM组)(n=43)和正常足月妊娠组(对照组)(n=40)。检测两组孕妇的各临床指标(身高、血压、体重以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测定患者胎盘组织中的IRS-1和GLUT4的表达水平。结果 GDM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GDM组的HOMA-IR高于对照组,GDM组的HOMA-ISI、HOMA-β%低于对照组(P〈0.05)。IRS-1在两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T4在两组胎盘组织胞质中的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盘组织细胞膜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S-1、GLUT4作为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信号转导分子,其在胰岛素抵抗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胫腓钩治疗下胫腓分离的疗效。方法对2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采用胫腓钩固定,参考Leeds评价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7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均为优良。结论胫腓钩固定符合下胫腓关节生物力学,固定过程中不损伤下胫腓关节连接结构,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解剖复位,是下胫腓关节分离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敏  孙玉强  周浩  叶湛  孙晓海 《中国骨伤》2009,22(8):609-611
目的:通过对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股骨头的ECT、MRI检查,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血供重建的作用。方法:45例股骨颈囊内骨折,男30例,女15例;年龄16-50岁,平均36.5岁;病程乱25d,平均10.2d。头下型20例,头颈型10例,经颈型15例。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年6个月,对术后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并行股骨头的ECT、MRI检查,动态观察转移血管的充盈情况并监测受区血供重建变化。结果:术后3周,38例行DSA检查显示,转移的旋髂深血管均通畅;7例行CTA的患者中2例显影不确切,再次DSA检查见血管通畅。术后1年以后的DSA或CTA检查均显示转移血管通畅。术后3、6、12个月ECT检查显示患侧的股骨头内核素浓集,分布均匀,两侧股骨头的放射性比值(ROI)的患侧与健侧的比值(D/N)均大于1.0,D/N平均值术后3个月为(2.12±0.21),术后6个月为(2.04±0.14),术后12个月为(1.71±0.11),术后3、6个月之间的D/N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的D/N值较术后3、6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MR检查未发现股骨头密度下降、形态改变。结论:DSA、CTA、ECT、MRI证实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效的血供,有利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4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研究及光镜观察(视野直径在1 mm以上),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详细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结果 46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经镜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拥挤,呈不规则状,间质分布区域小于增生腺体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及核浆比大,伴有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具有不均性。46例均行PTEN、ER、p53、PR免疫组化标记检测,其中p53(+)占8.69%,ER(+)与PR(+)占43.47%。10例随访病例中发现4例伴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结合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重视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可提高诊断可重复性,并趋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根据Zwipp分型及Sanders分型对跟骨骨折块区块化固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6~54岁,平均48.5岁。其中双侧骨折4例,共手术62足。合并跟骰关节骨折11例。SandersⅡ型17足,Ⅲ型38足,Ⅳ型7足。按Zwipp分型,4部分+1关节14足,4部分+2关节19足,5部分+2关节29足。均行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将跟骨骨折块分为5大区块,以外侧钢板为中心,每一区块保证至少2枚螺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2.1个月。术前Bhler’s角平均为-12.05°,Gissane’s角平均为93.12°。术后Bhler's角平均为29.35°,Gissane’s角平均为124.26°。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30例,良19例。AOFAS评分优31例,良14例。结论:结合Zwipp分型及Sanders分型,将跟骨骨折块区块化,从而指导螺钉的固定方式,手术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输卵管妊娠患者期待治疗成功与失败的临床特点,总结影响期待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诊治的8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期待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将其分为失败组(需手术或药物治疗)、成功组(无需手术或药物治疗),整理分析两组患者继往异位妊娠史、盆腔积液有无、血β-hCG水平等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期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成功组异位妊娠史、囊性结构、血β-hCG≤635 U/L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β-hCG、囊状结构及孕酮是影响输卵管妊娠期待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OR=1.50、2.32、1.23,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患者期待治疗有一定的条件,治疗成功或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血β-hCG、囊性结构及孕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严重肱骨近端病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80例高龄严重肱骨近端病患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使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微创PHILOS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在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严重肱骨近端病患具有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活动、功能情况较好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β-HCG和孕酮在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检测作用.方法:选择已确诊异位妊娠且采取药物治疗成功者48例,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值,并统计两者下降至正常值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天血清β-HCG值及孕酮下降幅度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孕酮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显著少于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P<0.01).结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过程中,血清孕酮下降幅度显著大于β-HCG,而降至正常时间显著少于β-HCG,孕酮对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的检测作用优于β-HCG.  相似文献   
10.
黄体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先兆流产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孕妇279例,分为三组,A 组给予黄体酮20mg 肌内注射,1次/d ;B 组给予HCG 2000IU 肌内注射,1次/d ;C 组为对照组,仅予卧床休息,阴道出血停止后维持用药1周。追踪随访观察对象的妊娠成功率、足月分娩率、流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畸形率、新生儿并发症、新生儿体重等指标。结果:A 组与 B 组在妊娠成功率及流产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同 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A 组、B 组新生儿体重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新生儿畸形率、新生儿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体酮与 HCG 均能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且对母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