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努力提高肝胆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减少和避免患者的再手术。回顾总结了1980~2012年应用纤维和电子胆道镜经T型管窦道治疗术后肝内外胆管残留结石2 496例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伴有肝内外胆管相对及绝对狭窄的扩张、结石碎石、取石的研究。胆道镜取石成功率98.2%。术后应用胆道镜治疗,不仅能取出胆结石,也能纠正肝内胆管狭窄,使患者避免再次手术,是治疗术后残留结石最有效的方法,是胆石病外科治疗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Mirizzi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方法收集94-99年间38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回顾研究。结果3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采用单纯胆囊切除、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或肝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胆肠内引流术。术后无胆管狭窄,胆瘘等并发症。结论术前诊断困难,应及时手术,据分型不同采用相应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4年收治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例,女3例;年龄43~54岁,平均48岁。4例均有上腹部包块、胀痛及肝区痛等症状,无肝炎病史,经B超、CT或MRI等检查确诊。1.2 治疗方法 本组3例施行了肝血管瘤切除术。左肝肿瘤采用正中切口,右肝肿瘤采用右肋缘下切口。充分游离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及左、右三角韧带、部分冠状韧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分析1980年至1997年我院收治手术的先天性胆管囊肿病人49例,阐述本病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术前检查等方面的一般规律,认为治疗上对于肝外囊肿应尽量切除囊肿后行胆肠内引流,可降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对于肝内囊肿应根据囊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方法,可行肝叶(段)切除,清除结石,整形,解除主要胆管狭窄,再行胆肠内引流术。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Klaskin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邻近肝动、静脉和肝实质,易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和周围肝组织,  相似文献   
6.
7.
肝门部胆管癌(Klaskin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邻近肝动、静脉和肝实质,易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和周围肝组织,故根治性切除率低。临床上常用Bismuth-corlette分型,Bismuth-corletteⅢ型是指肿瘤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经联合肝切除治疗的Ⅲ型肝门部胆管癌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7例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治Mirizzi综合征7例。本病较少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手术治疗与常规的胆囊切除不同。为此,我们就本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肝破裂目前仍是最常见的腹部外伤之一,其中大部分死于事故现场和转送途中失血性休克,仅部分病人经积极抗休克和手术治疗得以存活。我院从1990年8月至2010年6月共对148例严重创伤性肝破裂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一步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引导下一步法胆管引流术,采用上腹部CT扫描选定腹壁穿刺点和靶胆管,确定穿刺路径和穿刺深度,使用6F穿刺引流系统穿刺靶胆管近侧壁,以J型导丝辅助推送引流管。结果 104例患者中123例次经皮胆管引流术中,共尝试穿刺131次,穿刺引流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104/104)和97.12%(101/104);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包括一过性血性胆汁7例和少量肝被膜下血肿1例,术后前腹壁下引流管部分脱出6例。结论 CT引导下一步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梗阻性黄疸处置方法,特别适用于急症和手术前过渡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