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肩关节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下面笔者从其发展历程、假体类型、技术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等各方面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义务兵征兵体检中应用PHI和16PF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PHI和 1 6PF量表在义务征兵体验中的应用。方法 用 PHI和 1 6PF量表评定参加征兵体检并初检合格的应征青年 5 44人 ,分析应用 PHI和 1 6PF量表的可靠性 ,以量表 T分作评判依据 ,比较以国内常模及组内常模进行选拔的效果。结果 PHI与 1 6PF的相关性较好 ,但在项目上具有一定的重叠 ;以国内常模筛选 PHI的检出率相当低 ,而1 6PF则检出率过高 ,筛选有效率均低 ;应用组内的均数、标准差来计算 T分 ,以此 T分进行筛选效果较好。结论 PHI与1 6PF量表可以应用于征兵体检中 ,用组内常模进行选拔效果更好 ,正式推出尚需修订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984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共收治 2 1例输尿管囊肿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 13~ 5 3岁 ,平均 37岁。囊肿位于左侧 14例 ,右侧 5例 ,双侧 2例。反复泌尿系感染 16例 ,其中排尿困难 4例 ,腹痛伴血尿 5例。 2 1例均行B超检查 ,明确诊断输尿管囊肿者 13例 ,可见输尿管入口处囊性回声影像 ,伴间歇性膨大或缩小改变 ,囊肿内伴结石 7例。B超误诊膀胱瘤 5例 ,膀胱结石 2例 ,1例未见异常。行IVU检查 16例 ,见患侧肾盂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大 10例 ,6例膀胱内偏左或偏右…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是我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六大功能之一。随着我国人群疾病谱的改变,慢病低龄化的出现,愈显得慢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本中心结合多年慢病管理的经验,提出应用“曲线图”(属普通线图,本中心为了形象易记,命名为“曲线图”)作为慢病管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期进行颈椎前后路手术,即首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行前路短节段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分,随访12~120个月。通过JOA评分的改善情况,Odom’s分级随访结果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三方面对比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前后路联合组第1次术后JOA评分为(12.40±0.65)分,第二次术后JOA评分为(14.05±0.19)分,改善率为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4,P0.05)。分别对比三种不同方式术后Odom’s分级进行评价,前后路联合组优良率为80.9%,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24,Z0.05)。结论分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充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得到比单纯前路及后路手术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避免了单纯后路减压破坏整体脊柱的稳定性和单纯前路减压整体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羊膜细胞外基质(amnion extracellular matrix,AECM)在兔结膜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均右眼实施手术,羊膜细胞外基质(AECM)组12眼,保存羊膜(frozen amnion membrane,FZAM)组12眼,自体结膜(autologous conjunctiva,AC)组12眼.术后对各组进行密切的跟踪观察,分别在术后1,2,4,8wk对术眼行印迹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术眼均愈合良好,无瘢痕化及睑球粘连等并发症.术后2wk FZAM、AC组炎症细胞浸润高于AECM组,AECM溶解时间长于FZAM.杯状细胞分化方面:术后2wk,AECM组与A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ZAM组与AECM、AC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FZAM组vsAECM组P<0.01,FZAM组vsAC组P<0.01).术后4,8wk,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ZAM组vs AECM组P<0.05,FZAM组vs AC组P<0.05,AC组vs AECM组P<0.05).结论:羊膜细胞外基质和保存羊膜作为结膜替代物有效,而羊膜细胞外基质比保存羊膜有更长的存活周期,自体结膜是修复结膜缺损最理想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传统的内科治疗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外科手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需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创伤大,而且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本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再行骨瓣开颅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太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我院2000—2005年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例,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56例儿童手足口病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给予干扰素肌注每日1次,对照组138例,给予肌注或静脉滴入利巴韦林每日1次,疗程均为3 d。【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2%,对照组为60.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