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21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4例(陈旧性骨折11例,新鲜骨折3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6例。结果 21例共置入螺钉82枚,其中有1例6岁儿童在寰椎后弓上2个挂钩。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JOA评分14~17分,平均14.8分。无感染,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1例植骨者术后随访均已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再经后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融合;小儿亦可行该术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 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25例,Ⅳ型13例,Ⅴ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观察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5~95min,平均58.6min;术中出血量60-260ml,平均150m1;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根据Merled 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9例、良20例、中3例,优良率95.2%。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特别对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具有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肉瘤中TopoⅠ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TopoⅡ、Ki67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opoⅠ、TopoⅡ和Ki67在67例骨肉瘤、10例骨样骨瘤、15骨软骨瘤及15例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对其中31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7例骨肉瘤中,TopoⅠ、TopoⅡ与和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22.39%、44.78%和40.30%,均明显增高,同患者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TopoⅠ、TopoⅡ的表达率与应用于临床的抗DNA拓扑异构酶化疗药物有效率相近。结论骨肉瘤中有小部分患者对于新的以TopoⅠ为靶点的化疗药物敏感,对骨肉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opoⅠ、TopoⅡ可能作为骨肉瘤患者选择化疗方案一个较为简单又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6.
摘 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唑来膦酸联合在胸腰椎骨质疏 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南院 治疗的 62 例胸腰椎 OVCF 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1 例。对照组实施 PVP/PKP,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 个月、6 个月 Cobb 角和椎体前缘高度,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 型胶原 C 端肽(CTX–1)、椎体骨密度(BMD),治疗结束后随访 1 年再骨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 3 个月、6 个月 Cobb 角均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 3 个月、 6 个月 VAS、ODI 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3 个月、 6 个月的 BALP、CTX–1 水平低于对照组,BMD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VP/PKP 联合唑来膦酸治疗 OVCF 能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椎体功能,调节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经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省立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的50例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病患,患者收治时间在2011年1月-2015年7月间,均接受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制定)评分,统计治疗结果。结果①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患者的治疗效果上看,在58足中,有52足(89.66%)恢复情况为优;8足(比例为13.79%)恢复情况为良;4足(6.89%)恢复情况为差;③有2足术后发生针道感染,发生率为3.45%,经处理后感染症状消失。结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病患通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后,患者的ICFSG评分得到显著改善,这种治疗方式有利于促进其踝关节及足部功能的改善与恢复,矫治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对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和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0例(32个关节)患者作膝关节镜检查,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尽可能切除水肿增厚的滑膜,刮除沉淀于各组织的尿酸盐结晶,并彻底冲洗.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尿酸等指标决定是否予治疗痛风的药物[镜下诊断2例(2个关节)为急性滑膜炎患者除外],并观察近期手术疗效.结果 术前9例(9个关节)误诊患者术中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9例(21个关节)术前拟诊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术中得到确诊,2例(2个关节)术前拟诊痛风性关节炎术中确诊为急性滑膜炎.其中,26例(27个关节)获随访(确诊为急性滑膜炎2例患者未行随访),2例(3个关节)随访失败,随访时间2~24个月.患膝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术后及随访期明显缓解,25例26个关节未复发,1例1个关节复发.HHS评分由术前12~46(平均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0~97(平均90)分(P< 0.01).疗效评定为优的17个关节,为良的10个关节.结论 关节镜下能较直观地确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治疗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TopoⅡ和Ki6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 TopoⅡ和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TopoⅡ和Ki67在67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10例骨样骨瘤及15例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中31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随访资料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及U检验。结果:在崩肉瘤组织中 TopoⅡ与Ki67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骨样骨瘤及正常的骨组织;在骨肉瘤组织中, TopoⅡ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骨肉瘤组织中 TopoⅡ与Ki67表达增高,但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外科分期无明显相关,与患者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 TopoⅡ与Ki67的表达同细胞增殖及术后生存率相关,对骨肉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TopoⅡ可能能作为骨肉瘤患者选择化疗方案一个较为简单又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3、神经营养素4/5、神经营养素6和神经营养素7等,主要为前4种。神经生长因子为神经生长因子家族中最主要的一类,在组织中主要以前体的形式存在,在颌下腺中加工形成成熟的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成熟,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加快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神经生长因子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包括脑),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的含量有关。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从组织学和细胞学的变化,通常将其分为3个阶段,但三者之间又不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织逐渐演进,包括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形成塑形期。背景:骨折愈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阶段生理过程,由多种细胞协调参与。有关神经因素对于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逐渐被重视和深入研究,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复合蛋白,其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及愈合过程中机制。 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组,构建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并应用髓内固定。神经生长因子组给予肌肉注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模型组给予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于2018-05-30经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FJYKDX-2018-035。结果与结论:①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痂体积显著高于模型组,干预6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再通,骨折早于模型组达到完全愈合;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小梁生长致密,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生长;③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痂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均显著多于模型组;⑤定量PCR结果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⑥提示全身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增强大鼠胫骨骨折端成骨能力,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同时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在不同时期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进而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钙化,促进骨形成及骨愈合。ORCID: 0000-0002-8369-5711(刘国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