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给予不同剂量氨甲环酸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1—9月之间拟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A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B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C组)。比较3组的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3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B、C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低于A组(P<0.05),C组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A、B组(P<0.05)。3组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梗死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闭合切口前静滴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静滴15 mg/kg的氨甲环酸能进一步减少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 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Kartogenin(KGN)与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地塞米松(DEX)对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MSCs)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作用。方法于6~10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处滑膜中分离培养SMSCs,并进行鉴定。设置KGN组(采用KGN干预)、T/B/D组(TGF?β3/BMP?2/DEX联合干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PELLET系统培养法分别培养各组细胞。通过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速度、软骨微球的直径和重量、Ⅱ型胶原(Col?Ⅱ)表达情况、成软骨分化相关标志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合成量等指标来评价KGN对SMSCs增殖及成软骨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从兔膝关节滑膜分离出SMSCs;KGN组的SMSCs增殖能力弱于T/B/D组,但KGN组软骨微球直径最大,重量最重,Ⅱ型胶原合成量最多,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KGN组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强,蛋白质合成量最多。结论 KGN不能明显增强SMSCs的增殖能力,但对SM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强于TGF?β3/BMP?2/DEX,将来可能应用于修复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4.
富血小板血浆(PRP)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和运动医学等领域来治疗肌腱病。然而临床运用PRP治疗肌腱病疗效究竟如何仍具有争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所报道的基于良好控制条件下所进行的关于PRP的基础科学研究,并联系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和讨论。事实上,无论是体内研究还是体外研究,都描述了PRP对肌腱具有促进合成代谢和抗炎作用。虽然一些临床试验支持这些发现,但也有一部分试验否认这些观点。本篇综述将基于基础研究呈现的证据来讨论PRP治疗肌腱损伤的有效性,同时探讨部分临床试验结果出现争议的潜在原因。最后,文章总结了用于改善PRP对肌腱病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义钦  吴海山 《骨科》2013,4(2):102-105,109
本文综述了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目前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交叉韧带与本体感觉的关系和特点,目前临床检测本体感觉的常用方法;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分类、功能,已经临床研究感受器常用的实验方式;另外对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的损伤、重建以及自身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介绍。研究表明,ACL与PCL中存在机械感受器,同时感受器具有一定功能。机械感受器数量与膝关节本体感觉有一定相关性。ACL与PCL损伤后本体感觉均会受到减弱,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也会出现变化。而重建交叉韧带后,本体感觉会有所恢复,但是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同时也能发现机械感受器重建后部分再生。另外,目前关于PCL的本体感觉以及感受器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于本体感觉和机械感受器的检测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导航或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提高髋关节假体位置准确度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翻阅国内外知名杂志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及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机器人厂商的相关宣传资料及报道的临床结果,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有效增加手术的精准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让术者手术过程更可控,可以根据患者解剖特点进行真正个性化手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机器人辅助系统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且目前只有少数文献报道显示使用机器人与术后疗效的提升有关。对于致力于进行患者个性化手术的外科医师,机器人辅助手术会成为更有效的助手。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相关研究深入,将会有更准确的分析机器人手术效费比的数据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病例,探讨THA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到2012年1月,本组接收的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1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坏死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THA术,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4个月(14-69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14个月因肺炎而死亡,出现脱位2例,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6.1分(33-6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3.6分(55-98分),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5.64,P〈0.05),其中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1.5分(66-97分),较术前也有明显增加(t=17.59,P〈0.05)。其中优4例,良7例,可5例,死亡1例,优良率为68.8%。结论对于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的患者来说,THA早期临床效果较满意,可作为治疗的该类疾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不能忽视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风险的增加,而且长期效果主要与帕金森病的进展情况相关。因此在选择为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时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重点的组织工程学研究已成为软骨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热点,髌下脂肪垫(IPFP)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的新型优良组织来源,其取材方便,供区损伤小。且IPFP-ASCs体外增殖快,成软骨分化能力较强。低氧,转化生长因子β1、β3,骨形态发生蛋白7等可以促进其分化。体内试验表明其可以有效改善软骨损伤患者症状,提高关节功能。虽然目前仍存在生物学和技术上的困难需克服,但IPFP-ASCs有望成为修复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关节软骨损伤的良好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髋关节置换在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假体类型、手术入路和预后等。帕金森患者因为其较高的跌倒风险,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骨折疏松等特点导致容易诱发髋部骨折;同时帕金森患者由于肌肉痉挛导致了髋关节周围应力异常加上年龄因素也增加了其患骨关节炎的可能。因此研究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帕金森患者其神经系统的障碍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累及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预后造成了重大影响。帕金森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尽管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可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结果,疼痛也能得到缓解;远期疗效还取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情况。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向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仍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对帕金森患者髋部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为严重膝关节疾病患者解决了极大的痛苦,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临床上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两次手术临床镇痛方案的制定尚缺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目的:比较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中初次与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差异,为临床镇痛方案提供证据。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初次与二次手术后24,48,72 h的目测类比评分,包括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另外还比较了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3个时间段二次手术与初次手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差值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24,48 h的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初次置换。而术后72 h休息位与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则没有明显差异。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第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后24 h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6-12个月组和12个月以上组;而6-12个月组与12个月以上组的休息位和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的差值均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后48 h内二次手术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初次手术,这为适当加强双膝关节置换二次手术后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临床证据;而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短也可影响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改变程度,从术后患者疼痛角度出发,可建议双侧分期置换的间隔时间可以大于6个月,以减少二次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快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